@所有人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为痴呆老人守住体面

分享到

2017-11-23 作者:胖洋 浏览:

如果您家里有个失能老人,那定是家人忙得团团转,24小时不停歇。拍背翻身、端水倒尿,劳心费神、不堪重负。

 

曾经,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而如今,一人失能,全家不再失衡。

 

为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让他们过上有尊严、体面的生活,我国于2016年6月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作为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首批试点城市,为了解决失能人员的照护和经费保障问题,荆门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集中力量建立基本制度,建设服务体系,优化经办管理。用一年的时间使长期护理保险从无到有,从构想到落地,成为了荆门市民生保障的一项重要支点。

 

 

创新制度设计,资金筹集渠道更宽了

 

 

荆门市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机制可以归纳为: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

 

基金筹集多渠道。按照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4%筹资,通过个人缴费37.5%、医保补助25%、财政补贴37.5%“三家抬”筹集。

 

基金征缴多方式。采取代扣代缴、医保个人账户划转、财政拨付、个人缴纳等方式,与基本医保同步征收。2017年,荆门市参保扩面目标150万人,筹集资金1.2亿元。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年度任务,通过“三个同步”抓征缴:应由个人缴纳的费用,市县同步征缴到位;应由财政补助的资金,市县同步补助到位,其中对困难群体的补助也同步到位;应由医保基金划拨的资金,市县同步划拨到位。

 

缴费激励多层次。实行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挂钩,累计缴满15年、30年、45年、60年,待遇分别提高4%、6%、8%、10%。鼓励群众早参保和连续缴费。

 

 

健全服务体系,长护保险更有温度

 

 

在试点过程中,荆门市积极破解难点,推进服务标准规范化,让长期护理保险更有温度。

 

拟定标准规范。为填补护理服务标准空白,荆门市编织出台了长期护理“两规范、两标准”,即《护理服务规范》《护理服务项目及操作规范》《失能等级评定标准》《护理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四大服务项目,细化标准316条。

 

拓展护理项目。在基本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基础上,又增加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满足失能人员多样化需求。

 

制订护理菜单。根据居家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医院护理等不同方式,打包服务项目,制定护理“套餐”,公示服务清单及价格, 规范护理服务行为。

 

 

优化经办服务,制度推进更有保障

 

 

 

建立互通机制,提升保障绩效。建立长期护理与门诊、住院互通机制,参保人员在享受长护待遇期间,不再享受门诊统筹及普通住院医疗待遇;失能人员因身体或病情变化需转住院治疗的,减半收取住院起付线,形成长期护理、疾病治疗、临终关怀“三位一体”运行体系。

 

简化定点程序,快速提供服务。对首批申报的19家护理机构,快受理、快审核、快定点,从简从快启动长期护理服务。

 

上门入户评定,快速支付待遇。今年6月,安排评估专家,集中上门对562名首批申请长护待遇的人员进行现场了评定;7月,对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开始支付待遇,基金支付护理费用月人均达2380元。

 

 

开展三方合作,服务运作更加有效

 

 

 

第三方评定。从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中选聘人员,组建长护保险失能评定专家组,医保经办机构不参与评定,确保结果公正。

 

第三方经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等方式,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发挥其实力雄厚、网点较多、管理规范、水平专业等优势,提高长护服务经办效能。

 

第三方评估。采取问卷调查、满意度评价等形式,委托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对长护政策及经办服务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制度,切实优化服务。

 

链接:

 

 
 
 
 

“引、育、补、提、奖”  五步

推进护理服务职业化

 

 

荆门市出台《关于加强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推进护理服务职业化、专业化。

 

一是“引”。鼓励家政从业人员、护理专业大中专学生、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护理服务,报名从事护理工作人员达3000余人。

 

二是“育”。在荆楚理工学院、荆门技师学院开设护理服务专业,依托全市15家培训机构,培育专业化护理人员1110人。

 

三是“补”。护理人员职业培训一律给予补贴,技能鉴定一律减免费用,从业后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或社保补贴。

 

四是“提”。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每月可享受所聘单位30-80元的岗位津贴,退休后每月分别提高10-20元基础养老金。

 

五是“奖”。被授予“荆门首席技师”“荆门技术能手”的护理人员,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2000元。

 

本文改编自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17年第10期《抓住长护试点新机遇  建设民生保障新支点》(李本全)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