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推进工伤保险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分享到

2017-12-01 作者:程耀全 王卫东 刘翰宇 浏览:

  程耀全 王卫东 刘翰宇  六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摘要】六安市以法治治理为引领,坚持法治思维、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着力从依法行政、经办服务、制度运行与监控、风险防范和科学决策等方面,全面提升工伤保险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人社局以法治治理理念为引领,坚持法制思维、问题导向,以创新改革推动发展,着力从依法行政、经办服务、制度运行与监控、风险防范和科学决策等方面,推动工伤保险治理现代化。

  1存在问题

  1.1服务能力不足

  截至2017年6月末,六安市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合计参保规模已达630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76万人,增幅为12.06%;基金收入43亿元,支出39亿元,每年基金流量超过80亿元。市本级经办机构人均工作负荷高达1∶2.3万人次,即使加上县区经办机构,人均工作负荷也高达1∶2万人次,远远高于全国1∶9500人次的平均水平。

  1.2传统行政和经办服务模式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柜台服务、填写纸质资料、现场申报并等候办理的传统工作方式,难以满足服务对象就近、就地、便捷办理工伤保险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原有信息系统仅局限于经办服务层面,缺乏经办流程监控、基金运行分析等功能。

  1.3监管手段技术滞后,存在监控能力不强和廉政风险

  工伤认定和待遇支付等经办服务脱节,容易导致诚信问题和待遇支付风险。工伤医疗费用审核同样存在风险点,市本级2-3人,县区基本是2人左右,市本级参保8万人左右,县区2-4万人不等。过去多为事后报销,人工审核,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容易产生不规范行为。

  1.4技术标准不尽合理,有关法规政策亟待完善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有些条款过于粗糙,在体现公平合理维权方面仍有欠缺。如手部位环指末节骨折十级与颅脑骨折十级、脚趾2-3趾骨折与股骨干骨折均为9级,虽然鉴定等级相同,但是实际伤害确有很大差别,现有国家鉴定标准并没有给予区别对待。

  2改革路径

  2.1基本思路

  推动工伤保险治理现代化,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行政管理法治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经办服务信息化、基金运营去风险化。具体表现为管理手段智能化、决策依据数据化、回应服务需求便捷化、风险监控信息实时化。

  推动工伤保险治理现代化的工作思路是以全面提高工伤保险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按照行政治理与经办服务、制度运行分析与监督、决策分析与政策设计三位一体的顶层架构,对原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进行改造,以强化业务经办、公共服务、精确管理和宏观决策四大功能,建设功能完备、数据共享、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工伤保险运行制度和机制。

  2.2工作机制

  2.2.1完善组织架构。六安市人社局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组建了局信息中心,配备8-12个事业编制。局长任组长,调度和指导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医保中心等负责大数据分析运用。

  在工伤认定环节,六安市人社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工伤保险、仲裁、监察、经办机构负责人等为成员的工伤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工伤认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2.2明晰工作责任和运行机制。核心3版系统和信息化建设,相关业务部门、科室负责提出业务需求,在优化再造业务流程、细化业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包括经办服务、统计分析、监督管理、行政与决策等方面需求;信息技术部门将上述需求数字化,形成解决方案,转化为信息系统。在系统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根据制度运行实际和前沿研究成果,审视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合规性和科学性,对系统功能加以科学评估和完善。

  推行重大疑难案件会商机制。建立了“三规一库”,即六安市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规程,建立全市统一的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库,实施专家组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研究确定。对重大疑难案件,经调查取证后,由工伤认定领导组组织各相关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对案件进行科学评判、集体会商,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3探索实践

  3.1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六安市经开区某公司职工姜某发生工伤事故时23岁,女儿不满1岁,因工伤事故造成其肝、胆、脾、胰腺损伤,小肠破裂伤,在省立医院抢救治疗多日不见好转,后转至南京解放军总医院继续治疗,但面临个人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所在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难以拿出大额资金的问题。市医保中心采取特事特办的方法,让其公司拿出10万元周转,工伤保险基金分段报销医疗费用,保证了工伤治疗需要,累计报销工伤医疗费用163万余元,把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奇迹般地治愈出院。六安市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工伤保险公共服务。

  3.1.1夯实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下延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服务倒逼管理的理念,深化社会保险经办模式改革。参保登记和社保费征缴由社会保险征缴机构统一完成,待遇核定和计发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基础信息通过全市统一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共享,有效解决多头申报、信息重复采集和缴费基数不一致等问题。另一方面,将工伤认定申报、劳动能力鉴定都放入窗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就近就地的便捷服务,又极大地分流了市县(区)两级人社职能科室的压力。

  3.1.2强化“互联网+人社”,推行“最多跑一次”,实现工伤保险业务数字化经办、零距离服务。按照政务大厅、电子服务和移动终端“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路,网上经办服务项目达到15项,研发自助查询和服务信息系统,全市已经部署600台。参保登记可以网上申报、就医备案可以网上报备、待遇查询可以上网办理,实现服务时段全天候、群众足不出户,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办理有关业务。

  3.2持续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相关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

  3.2.1实行简政放权、效能提速。2014年5月1日起,六安市人社局将工伤认定权限下放到县区,除了市本级和经开区发生的工伤案件由市人社局认定外,各县区的工伤认定主体变更为县区人社局,启用各自的工伤认定专用章,承担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为方便工伤职工救治和工伤认定,市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等全部提速,一般案件受理申请后由法定60日提速到30日内办结,实行快认定、快鉴定、快赔付,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2.2制度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在做好企事业单位参保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务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待遇有保障。2015年12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以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出台六安市机关公务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全市公务员14547人,参公管理人员996人,合计15543人,按0.2%费率全部参保。

  3.2.3创新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建筑业参保“同舟计划”成效明显。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确定了工伤优先、项目参保、概算列支、一次性支付、全员覆盖、事故48小时前置备案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016年7月起费率由0.2%调整为0.15%,2017年1165个项目参保(在建247个,新建918个),涉及建设资金186.4亿元,征收基金2796万元,参保人数覆盖11万人。

  3.2.4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业病工伤预防长效机制。六安市把粉尘、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噪音、振动等列入职业病危害范围。严格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建章立制,加强治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预防和工伤保险管理工作。重点企业设立工伤预防机构,由熟悉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安监人员、矿业专家和工伤保险业务员参加的安全预防工作,负责对参保企业工伤预防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适时开展工伤预防安全教育,定期组织企业对从事工伤保险人员专门培训,对事故进行分析和研究,有效降低了工伤事故的发生。2016年5月,市医保中心会同市人社局工伤科,牵头组织六安市人民医院尘肺病诊断和检验医学专家,携带大型检验设备车,深入霍邱县周集矿区,对538名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健康检查,从检查中筛查出20名尘肺病疑似患者,不适合井下作业,被企业劝退不予签订劳动合同或调整工作岗位,有效杜绝了职业病的“输入式”转移。不仅在岗前,还在岗中、离岗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检查,有效确保了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3.3精细管理,基金的保障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待遇调整上,建立了与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的增长机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适时调整。将辅助器具项目增加到26种,工伤康复项目扩大到32项。比如,将制氧机纳入辅助器具配置项目,解决重度尘肺病职工的吸氧问题,既节约基金支出,又方便工伤职工就医。

  全面实行浮动费率,促进企业抓好安全市场和工伤预防,是六安市工伤保险创新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根据《六安市工伤保险费率浮动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保险费率浮动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本级和所辖县区根据工伤事故发生率和工伤保险基金支缴率,2013年、2014年分别对920多户、1065户参保单位进行了费率浮动,2015年8月浮动860户参保单位。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关于从10月1日起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出台后,六安市人社局组织科学测算,全市统一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新的费率政策和标准从2015年10月1日执行。据统计,费率调整后,全市一年为企业减轻负担2300万元,而参保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水平不受任何影响,而且还会随着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逐步提高。

  到目前,全市平均费率为0.70%,人均月缴费37.3元,预计全年征收基金12210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9560万元,3094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人均3.09万元,待遇水平明显提高;当年基金结余2600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基金累计结余为14077万元,基金可支撑能力为15个月,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