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开会撑起来的学术不靠谱

分享到

2015-10-29 作者:医保网 浏览:

这几年,汹涌而来的学术会议簇拥着忙碌的医院。

以学术催生影响力,用学术比拼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些大型三甲医院院长们的共识。临床医生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奔跑在各类会场进行学术交流,俨然成了医生们当然的第二职业。

有外科医生讲过一个伤心的笑话,由于常年要出去开会讲学,家里的老人家不理解。问他:你的专业是开刀,现在改开会了?不做医师做讲师了?于是就有“会议专家”之说,很多知名专家,不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是一个医院的软实力,这是不用怀疑的事实。科研要通过学术交流来传播,成果的应用要通过学术交流来实现。在没有其他更好的交流传播途径的情况下,依照目前的中国国情,开会仍然还是学术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是不是开会开得越多,科研的氛围越浓,学术的水平越高呢?我不敢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担心会搅乱当下积极向上、奋勇进取的学术氛围。可以这样说,一个医生隔三差五就开会,忙完了学术交流,肯定也耽误了临床。我们的医生大多是靠临床吃饭,学术只能算是临床之上的绚烂花朵,没有根基的花儿不会长久。

有人做过统计,在一个学术年度内,一个学会里的某专业委员会的某专业。有国家级学会的年会与学术大会,有省级学会的年会与学术大会,有市州学会组织的该专业年会和学术大会,有专业学组的学术年会,有挂靠在行业主管部门的质量控制会议,有大型医院以拓展为目的的“自命题”学术会议,有公司赞助支持下的“突发性”学术会议...粗算下来,一个市级三甲医院的科主任,一年需要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10次左右(不含自办的会议),加上服务管理类的会议,总数13到15次,至少每月一次。

为什么医院里忙的团团转,专家们还四处开会搞学术呢?通用的说法是争取学术地位所逼,“没学术不专家”与“没专家不学术”相伴并行。看病看得再多,手术做得再好,没课题、没论文、不参会,等于没地位。我们暂且不看会议的质量,我也说不清多少会议属于应该或必须开的,但看看某些会议的出发点就不难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会议完全可以列入“限制级”。

这些“限制级”的会议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不外乎以下原因在作崇。一是刷存在感,有的学术机构在,研究不一定在搞,怎么办?开会刷存在感;二是晒影响力,你开了会我也要开,你的会议代表来得多,我的代表要比你来得更多;三是算人情账,我参加了多少次别人组织的会议,我也要组织属于我自己的会议,看人家来不来,来多少?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中南地区的某大型学术会议,由于上台就有面子的缘故,大会安排了很多专家授课,却规定每个专家只讲15分钟。一些慢性子的专家还没来得及把自己和自己的医院交代清,时间就到了。下面听课的只好捧着纸质课件翻来翻去,如饥似渴却茫然而不知所以。

学术繁荣不能只看开会的频次,交流的目的应该是技术与经验如何推广应用,更重要的是考量有多少成果落了地,靠开会撑起来的学术不靠谱。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