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成绩

分享到

2015-12-11 作者:褚湜婧 浏览: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 褚湜婧

1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在

2011至2015年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在机构数量方面,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920546个,比2010年增长18837个。相比之下,非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增长速度快于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机构增长速度快于营利性基层医疗机构。在床位数量方面,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38.1万张,比2010年增长18.9万张。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布也渐趋均衡,截至2014年底,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分别为332481个、295069个和289785个,地区间的数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2 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村医等方式增进乡村医生待遇,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置特岗等方式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截至2014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已达353.7万人,基层全科医生数达139210人,比上年增长18.98%,其中,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增长率为23.71%。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在提升,与2010年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增长速度较快。

3 诊疗能力明显提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在服务总量方面,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达43.64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20.82%;2014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02866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为4072万人,较2010年增长了2.78%。2014年非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达135442万人次。在工作效率方面,2014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数分别为9.5和16.1,分别比2010年上涨了15.85%和18.38%,医师日均负担住院床日数量也有所增长。在医疗环境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达4469340,比上年增长15.84%,房屋建筑面积达20324378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2%。

4 配套机制更加完善

我国在 “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投入机制、财会制度、人事管理、药品配备等方面积极改革,力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其中,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实行药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地方政府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程序得以规范,在基本保障儿童用药的基础上,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约30%,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以及约86%的村卫生室已配备了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在上述前提下,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 2014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2.0%,比2010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详见《中国医疗保险》2015年第12期)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