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鲇鱼”或倒逼公医改革

分享到

2015-12-30 浏览:

近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社会办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审议,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意见》共提出18项具体措施助力社会办医,力争到2017年全市社会办医服务量和床位数占比达25%以上,2020年达到30%以上。

相关媒体早前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山民营医疗机构共有354家,占比46%。但其床位数占比为8.98%,门诊量也仅占5.28%。机构数量相对服务量却如此悬殊,这一尴尬现实折射出中山加快推动医改的迫切性:

一方面,作为医疗市场的重要补充,目前中山多数民营机构受制于人才不足、没被纳入医保定点等困境,无法完全发挥出作用,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另一方面,承担着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公立医院,因必须长期负担庞大的看病人流,也无法完全发挥出其公益的特性。

鼓励社会办医,对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新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意义重大。在医疗服务业渐成社会投资重点领域之一的形势下,将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多交给社会和市场,也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履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责任。在笔者看来,此次《意见》中至少有三点举措,可为民营医疗机构带来“真金白银”的益处:

第一,《意见》中明确提出,“不得对民营医疗机构在准入和发展上设置额外的条件和限制,实行社会办医优先准入、优先选址和优先审批。”过往的有关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设置了较多门槛。但从本质上说,办一家医院,置多少床位是由具体的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的。何况起步小一点,风险可控,也是好事。降低社会办医门槛,将大大激发社会资本办医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

第二,《意见》中明确提出,“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卫生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上述政策,加上医师多点执业和区域注册政策的实施,可以让许多民营医疗机构吃上“定心丸”。许多市民不信任民营医疗机构,最大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这些医院缺乏专业人才。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