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健康档案之“死”

分享到

2016-11-04 作者:医保网 浏览:

前几天门诊时,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因为头晕就诊。问诊后量了血压:190/100mmHg。好家伙!都三级高血压了。我继续问老人有没有高血压病史,他说有的。再问有没有在服药,老人答,现在天气热,自己把药给停了。我又问:大爷,你原来在吃什么药?老人说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是白色药片,每天吃一片的。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药了。

陪同的儿子对我说:“吴医生,你们医院不是替我爸爸建过一个健康档案吗?好像当时也问过我爸爸吃什么药,还说会录到电脑里的。你从电脑里给我爸爸查一下不就知道了!”

“不好意思!我这个医生工作站不能进入那个电子档案系统的!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我无奈地回答道。

“那你们医院还给我们建那个健康档案有什么用!”老人的儿子不满意说道。我只好表示了歉意。
这种情况在工作中屡见不鲜。病人觉得,健康档案自己看不到,而医生多数又用不上,那这个档案又有何用?

居民健康档案的由来
新医改以来,国家给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而为辖区内每一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健康档案的依据主要来自于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当时制定的目标是,到2011年,农村达到30%、城市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

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凡是政府重视的工作,那该工作的推动力度肯定非常大。中央政府有要求,地方政府自然不敢怠慢,落实政策也不遗余力。随后,各地建档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不管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是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总动员创建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的成档之路
说实话,中央政府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到地方上,为了出政绩,总要层层加码。将原本单纯的公共卫生工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政治性工作。居民档案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居民健康实际需求,脱离健康管理工作的实际。有关部门常常规定,在期限内一定要达到多少率才算完成工作任务,并且考核成绩直接与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挂钩。由此,为了达标,基层医疗机构也是穷尽手段:对那些在本辖区居住的人员,一般是发动乡村医生、卫生院医生上门为其建立档案。在建档的日子里,可以看到不少基层医务人员穿梭在城乡的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他们会拉住每一个能拉住的人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对那些有联系方式但不居住本辖区内的人员,努力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来沟通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对那些没有联系方式的、户籍在本辖区的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不管是正规的还是不正规地取得居民身份证,以此来建立健康档案。

但很多社区的现实是,辖区内流动居民的比例很高。他们的建档工作难度之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如此档案质量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完不成指标,就完不成考核。没有考核,公卫经费又从何谈起?

所以说,健康档案从来没有从有需求的人员开始,它就是个全民健康“大跃进”。这从一开始就难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以后的作用更是难以发挥!

健康档案怎么成了“死档”?
不理解、不配合、不能用,老百姓自然不感冒!

本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说是惠及广大老百姓的事情,但是由于档案设计上脱离中国国情和国民的素质水平。建档不仅要做到人人全面问诊、体检、资料的详细收集,还要及到个人的财产、收入、个人隐私、老百姓的文化层次与个人的涵养问题。老百姓对此并不买账,说你们到底是查户口还是建档案!建档的医护人员被人拒之门外的事情非常多普遍。即使是健康档案建成了,大多数居民并不知晓有什么用处,如何用,所以大多数人对健康档案并不认同。

临床工作中用不上

基层医务人员是健康档案建设的主力,从书面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都是基层医务人员在操作。并且按照县域为单位统一使用公共卫生网络体系。但在大医院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务人员使用的医生工作平台网络体系绝大多数独立于公共卫生网络体系之外。也就是说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大医院临床网络体系没有互联互通。这直接导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成为了信息孤岛,彻底沦为基层医务人员自我欣赏和政府政绩的数据介绍!

基层医务人员花费巨大精力,政府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是老百姓到各大医院去看病,大医院根本不用,也用不了(不是同一个系统)。这样一来各地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大部分变成了“死档”。

不吐不快
建档过程中忙碌的是基层医护工作者,最后“建档率”任务是圆满完成了。但老百姓不了解、也用不了;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又不能直接查阅使用,这样的健康档案不是“死档”是什么?就目前来看,档案仅仅是一个政绩的“花瓶”,“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希望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健康档案的管理,按照需求来开展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避免一窝蜂“大跃进式”的建档。同时针对已有的档案进行真实性的核查,并加大信息化互联互通,使得健康档案能够真正的用起来,那样,“死档”才会“活过来”、“火起来”!

中国医疗保险
微信号:zgylbxzz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