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筹层次改变实践对基金风险的正负影响分析

分享到

2014-11-05 作者:陈仰东 浏览: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 陈仰东

1正影响分析

在实践中提高统筹层次导致基金风险减少的因素很多。(1)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减小,因而有利于稳定筹资。提高统筹层次,如从县到地市,人口和地区规模扩大10倍左右。大经济体比小经济体出现波动的难度大,单个企业波动随时可能发生,但几千户几万户企业组成的地域经济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也是企业保险走向社会保险的原因之一。(2)有利于加强征缴工作。提高统筹层次后,更高一级政府主导介入,加大了行政执行力,县级统筹下政府财政欠缴的现象普遍得到遏止和纠正。(3)疾病发生率和次均费用更有规律,支付的费用更可控,县级统筹时支付费用波浪起伏的情况消失(工伤保险尤为突出),从长远看有利于降低支出风险。(4)人员流动带来的基金损失减小。漏保重保等现象减少,容易做到应保尽保。异地就医变为当地就医,利于结算和监管,欺诈现象减少。(5)管理成本和制度成本降低。实践证明,地市统筹较县级统筹,管理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程度提高,手段更先进,管理更精细,监督更到位。(6)团购能力增强。统筹层次高,团购代表的客户多,谈判更有实力,服务和药品价格可以更便宜。

2负影响分析

在实践中提高统筹层次导致基金风险增大的因素有:(1)责任不清。政府责任因可能划分不清出现虚化和空洞,基层政府可能出现征收放松、支出放手、监管放开的现象,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时尤其严重,在养老保险统筹实践中已屡见不鲜,医保统筹也有案例。(2)保障水平高走,支付压力增大。不少地市级统筹后,县区普遍受益,待遇提高,基金支付明显多于统筹前。以某市生育保险的难产结算指标为例,市专科医院为4000元,县区为2000元。市级统筹后统一到4000元。难产率也从原来的不足10%上升到30%。(3)管理能力不适应。随着地域扩大管理幅度加宽,管理面临挑战,大医院就医更难,基层医院包括县级中心医院就医人数明显减少。定点医院药店量多面广分散,新的治理工具和手段如不能及时跟进,加上城乡、地区间情况复杂,鞭长莫及,漏洞难免。(4)危机处理的及时性减弱。统筹层次低时危机发现比较及时,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处理也比较方便,统筹层次提高后,船大不易掉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周期拉长,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减少,纠偏效率不如低层次时高,等发现时往往问题比较严重了。(5)利益调整引发消极因素反抗。提高统筹层次意味着决策权管理权的重组,某些政策会影响参保人既得利益,如看病特殊化,受影响的一方会在某些方面呈消极性,执行力受到挑战。(详见《中国医疗保险》第11期8页)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