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方面介绍社会保险信息化发展进程

分享到

2013-05-07 作者:宋京燕 浏览:

  伴随着社会保险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信息化多年来秉承全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推进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推进全国信息互联、部门业务协同,形成了对各项社会保险新政策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实施支撑能力。

  1.实现了系统对主体业务和城乡人员的全面覆盖。目前各地已普遍实现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电子化,支持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的全国统一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已普遍实现地市级集中,并正向省级集中迈进。配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各地快速部署了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现已覆盖到96%的县区。各地“五险合一”、“一单征收”、“一站式服务”、“柜员制”等经办服务模式广泛应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已与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全面联网,普遍实现即时结算,可实时完整交换就诊购药明细信息。多地区依靠信息网络,将业务窗口下沉到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等基层网点,促进了管理服务体系的下延。伴随着社会保险覆盖人群的逐步扩大,系统服务范围从城镇拓展到农村,纳入信息系统管理的人员已剧增到十数亿。

  2.社会保障卡建设驶入快车道。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各地全力推进社保卡发行和应用工作。截至2013年3月,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3.69亿人,实际发卡城市317个。借助社保卡的应用,各地普遍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等业务办理,并且通过加载金融功能,具备了对持卡缴费和待遇领取的支撑能力。不少地区的农村居民已开始基于社保卡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天津、福建等地的社保卡还融合了就诊服务、电子病历等功能,实现远程挂号、就诊信息检索、在院内就诊的一卡通,进一步实现了在就医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方便了参保人员。

  3.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全国307个地市已开通12333电话咨询服务,2012全年话务量累计6445万次,已成为联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各地还大力推动网上社会保险服务大厅建设,通过开辟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服务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

  4.信息系统跨地区协作迈出坚实步伐。各项社会保险跨地区业务系统从无到有,快速推进,为跨地区业务协同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支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社保关系转移系统已进入全面应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状态比对查询系统的应用为跨地区、跨制度重复待遇核查提供了有效手段。利用异地退管系统办理跨地区领取社保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工作已连续开展三年。福建、云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省内异地就医系统稳定运行,上海、海南、广州等地牵头探索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

  5.决策监管支持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在18个试点地区取得初步应用成效。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在绝大多数省份完成实施并投入使用,有效地支持了非现场监督工作。支持基金监管、宏观决策的各项社会保险联网监测数据已形成稳定上传机制,部级已能按月及时掌握绝大多数参保人员监测信息。

  6.基础设施和安全防护体系同步建设。部省市三级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全面建立,支撑全国互联的业务网络已基本形成,29个省份和新疆兵团已实现部省市三级网络贯通,并已联接到全国91%的乡镇和街道。落实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规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大幅增强。特别是随着医疗保险即时结算的业务要求,各地普遍具备了系统实时连续服务能力,建立了数据备份和容灾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认证系统开始应用,全国性跨地区业务系统普遍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保障了跨地区业务的可信性。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