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不断提升杂志正能量

分享到

2014-04-25 作者:王东进 浏览:

4月25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宣传座谈会”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本刊编委会主任王东进同志出席会议并做了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杂志正能量。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以“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为主题召开这个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会议还是第一次,我出席这样的会议也是第一次。之所以出席,一是韩社长再三恳请,盛情难却;二是与会人员众多,不仅有杂志社的通讯员,而且有各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三是会议的任务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交流、杂志发行等纯业务性会议,而是以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研究如何贯彻落实好问题导向原则,把杂志办得更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指导性,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提供更多更大更强的正能量。基于这些考量,便慨然应允。会上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和如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完善医保制度的观点见解,我感到很受启发、很有收获,获益匪浅,不虚此行。我想各位与会同仁也会作如是观。

  借此机会,我也谈一点自己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的粗浅体会和思考,题目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杂志正能量》,与各位讨论。

  一、以问题为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原则和方法论

  大家知道,在我们的语汇里,“问题”是一个常用的宽泛的词汇,诸如矛盾、困难、障碍、不足、缺陷、弊端、毛病、错误……等等,均可称之为“问题”。问题(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发展的,一个人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成长进步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命题,其意义是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值得我们深思与领悟,并以这个大原则和方法论指导包括医保建设在内的所有改革思路、方案、举措和工作,使改革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 改革要注意倾听时代的呼声。之所以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因为问题就是矛盾,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回避、漠视都是无济于事的,必须直面应对、加以解决才是正理。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他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实际呼声……不倾听时代的呼声,最终就会被时代所嘲弄”。我们常讲,改革要反映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就是时代呼声之所趋,便是改革举措之所向。

  2.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改革不是没事找事。因为有问题才需要改革,是问题“倒逼”改革。改革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思路和方式解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藉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特别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就是改革的入手点(或切入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我们改革的价值取向。

  3. 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不够公平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医保而言,就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关键词是“更加”二字。一方面,是对我们现行制度的肯定,即基本体现了公平、可持续的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更加”;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还存在不够公平、不可持续的问题,应使之“更加”公平可持续。所以医保领域深化改革一定要紧扣这条主线,各项举措都要有利于解决不够公平、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之时,就是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建成之时,也就是全民医保制度臻于完善、成熟、定型之时。

  4. 增强问题意识,注意研究问题。先哲往贤都十分重视研究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教导领导干部“脑子里要经常装着几个问题”。胡适先生给北大毕业生的寄语中也告诫他们,“总要寻得一两个可研究的问题”。至于“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云云,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及其主办的《中国医疗保险》杂志,顾名思义,就是专司研究中国医疗保险及相关联领域的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可研究,就没有必要成立研究会;如果研究会不研究有关医保的问题,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5. 要重点研究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在太多,限于能力,不可能也不应该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而是应该突出重点,握紧拳头,着力研究影响和妨碍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要害问题,也就是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这样,无论是专题研究还是舆论宣传,才能为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舆论服务,也就是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二、以问题为导向是《中国医疗保险》的基本经验和鲜明特色

  《中国医疗保险》创刊并公开发行才五年多时间,在刊物林立的当今之世,实属“后生小辈”。然而,就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发行量由6000册飙升到目前的80000多册,成为系统内外、专业人士、管理人员喜爱的一份刊物,这的确与它的内容、质量和风格有很大关系,的确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需要总结归纳。但撮其要者,以问题为导向则是《中国医疗保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在传媒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基本经验和鲜明特色。

  大家知道,医疗保险是世界难题,因其复杂、因其艰巨、因其敏感,各种理念、观点、主张多多,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与问题集中交汇的领域。特别是所谓“新医改”以来的这几年,由于参与主体增多,改革范围扩大,而协调联动又不力不畅,“各唱各调、各吹各号、各走各道”的现象相当严重,而且许多违背医保“三基”的主张,常常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面目出现,颇具民粹色彩,很容易占领道德与舆论高地,甚至把一些真正坚持正确的观点和主张、真正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志士仁人挤兑到墙角,处于尴尬的境地。于是不少“智叟”都选择了沉默,甚至“集体失语”以自保,以免“招惹是非”。

  然而《中国医疗保险》偏偏不信邪、不唯上、不跟风,只唯实,不怕“引火烧身”。他们以对医保事业高度负责、对百姓健康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满腔热情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从不回避问题,即使是所谓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旗帜鲜明,直陈不讳,激浊扬清,决不躲闪、含糊其辞。越是重大问题、要害问题、敏感问题,越是主动发声、专题发声、系列发声,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让决策更理性、管理更科学、群众更明白、导向更正确。

  几年来,伴随医保进程,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相继就城乡统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问题,整合医保管理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问题,转变医保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问题,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问题,强化管理、提高保障绩效问题,医保支付制度与支付方式改革问题,重特大疾病保障问题,商业保险介入基本医保与优势比较问题,坚守与创新问题,保基本与多层次问题,个人账户与门诊统筹问题等十几个重大问题从理论论述到实践经验进行连续的系列宣传。还针对鼓噪一时的所谓“全民免费医疗”、“一手托两家”、“老鼠守仓”、“医保补偿”、“商保优势”、“基金结余过多,钱花不出去”、“按实际费用报销”、“方便最大化”、“医改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保报销水平”、“保基本导致因病致贫”等诸多奇谈怪论,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和批驳。所有这些都非常及时且大张旗鼓地传播了正能量,收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好效果,系统内外、广大读者感到很振奋、很提神、很受益,对消弭困惑、排除干扰,确保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平稳健康推进,发挥了重要的舆论支持作用。这方面是值得认真总结和继续坚持的。

  三、坚持问题导向要有中国功夫和中国智慧

  但凡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往往都牵涉诸多利益主体。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必然会有分歧和矛盾,甚至干扰和阻力。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每向前迈进一步,每解决一个问题,既有陈旧观念的束缚,也有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攻坚克难,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所以,坚持问题导向,注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既要有敢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又要有善于改革的功夫和智慧。一句话,只能用中国功夫和中国智慧破解医疗保险这道世界性难题。

  1. 强化问题意识,脑子里要经常装着问题。我们的各项改革、各项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所谓“不得了”,就是如果回避、掩盖了问题,就会贻误工作、为害事业。所以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脑子里要经常装着一两个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才会有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观察思考,凡事都会问个为什么?在别人不经意处留意,在别人停止思考处延伸思考。这样便可比别人多有所得、多有所悟。

  2. 调查研究,注意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建言之要。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问题在下边,根子往往在上边”。因此要到“下边”去发现问题,通过“上边”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好比一朝分娩。陈云同志曾经指出,要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时间搞调查研究,用不到百分之五的时间研究制定政策。先哲之言,可以说早已把调查研究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系讲得再透彻不过了。现在有些政策遭到基层的抵制,落实不下去,有些文章显得苍白无力,形容枯槁,主要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不接地气造成的。

  3. 深谙医保之道,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判定问题。世间的万物是纷繁复杂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一目了然的,特别是深层次的矛盾、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往往被许多光怪陆离的时髦外衣包裹着,这就需要靠功夫凭智慧,才能“吹尽黄沙始见金”,抓住真正的问题。首先要深谙医保之道,特别是对医疗保险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基本制度、基本规律等要了如指掌、了然于胸,这样才不会上那些号称精通医保、实际上并不懂医保的“假洋鬼子”的当;二是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复杂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判,才能正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分清什么是主要问题(即主要矛盾),以及该问题与其他相关联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4.敢于面对、勇于担当,大胆提出问题。西谚云,提出问题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还说,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这就是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时下的一个不良倾向是“遇到困难绕着走,看到问题免开口”。用李瑞环同志的话说,就是“有看法,没说法”。究其根源,还是私心杂念在作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别惹事,留下人情好办事”,已经成为老于世故者的“自全信条”。所以,只有抛弃一己之私,才敢于面对、勇于担当,才敢于正视问题、提出问题(当然,提出问题需注意时机、场合和方式,既要肯言、敢言、直言,又要慎言、善言,尽量避免“以言害义”)。我的体会是,做人堂堂正正,胸襟坦坦荡荡,做事实实在在,说话明明白白,正气在胸,邪气安侵,何所惧焉!

  5. 科学思维,通俗表达,准确回答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广大群众都有许多疑难、困惑的问题,希望得到解答。这也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时下有三种倾向,难遂人愿:一是新概念、新观点、新口号层出不穷,而内涵是什么,则无具体而确切的阐释和解读,常常造成许多迷茫和混乱,干扰医保工作正常进行;二是食洋不化,把在国外捡来的一些支离破碎的“理论、做法、经验”简单比附,诠释我国医保的方针政策,大都因脱离国情而“水土不服”;三是经院式、学究式解读回答,为追求所谓理论性、学术性(有论者还主张《中国医疗保险》要多刊些“纯学术文章”),而自创理论、自造概念,逻辑玄虚、语言晦涩,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高深化,真有“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离题甚远)之虞,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读)者藐藐,收效甚微。只有科学思维、通俗表达,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群众的语言说明群众不明白的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方面,中央领导同志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6. 建言献策,推动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作为学术团体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及其传媒《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对医保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去直接解决,我们的宗旨是聚贤、纳言、立说、献策,也就是对全民医保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是看得比较准、研究得比较透的问题,就要向决策机关或管理部门提出对策建议。比如2013年医保评估报告中,就针对当前医保建设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向国务院提出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废止自愿参保原则,实行依法参保;取消医保行业统筹;加大对医保经办能力建设的投入,逐步实行“医保管理师”制度;加强对“三医联动”的统筹协调,增强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等五条建议,直奔主题,旗帜鲜明,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或许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