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一以贯之地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中国医疗保险》才会有活力才会有读者

分享到

2014-09-26 作者:王东进 浏览:

——在《中国医疗保险》2014年编委会

暨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论坛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中国医疗保险》一年一次的编委会都是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充分说明大家对会议的重视和希冀。的确,无论是杂志社的同志,还是我本人,对如何开好这个会都十分上心,因为这个会对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把握宣传重点、保持杂志活力、赢得更多的读者都具有集思广益的重要作用。

会上,韩社长报告了去年天津会议以来杂志社一年的主要工作和下一步打算,讲得既全面又实在,而且给人以鼓舞,给人以信心。会议表彰了对杂志发行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先进单位,在此,我再次向受到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这次会议还围绕重特大疾病保障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几位专家的演讲都很有见地,给人以启迪,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这次会议由于准备充分、主题鲜明、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开得很成功,富有实效。借此机会,我再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中国医疗保险》一年来的新成绩新经验

《中国医疗保险》创刊并公开发行以来,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发行量由6000多册飙升到目前的82000多册,成为系统内外、专业人士、管理人员喜闻乐见的刊物。特别是去年以来,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誉为在医改领域,特别是在医保系统传播正能量、“好声音”的优秀期刊。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读者是刊物的第一评判人。广大读者是否喜闻乐见,是评鉴刊物优劣的金标准。作为一份创刊时间不长的专业学术期刊,能在刊物林立、互联网称雄的全媒体时代,获得一席之地且受到如此厚爱,殊为不易,足见杂志社的各位编委、编辑部的各位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不凡的智慧。一年的主要工作和成绩,韩社长已经讲得很全面、很具体,也很实在,我都赞成,就不再赘述了。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中国医疗保险》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初步形成了杂志的风格和特色,这是最主要的成绩和最基本的经验,也是杂志能保持旺盛活力和赢得读者、受到垂青的秘笈所在。

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在深化医改和完善全民医保众说纷纭、异论迭出的背景下,不少的“聪明人”选择了沉默,甚至“集体失语”,免得“招惹是非”。然而,《中国医疗保险》偏偏不信邪,不唯上、不跟风,只唯实,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旗帜鲜明地组织讨论、发表见解、引导舆论,助推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于办杂志的全过程和各项工作。尤其三个环节的问题特别关注和重视:一是医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读者在工作中遇到的迷思困惑等问题;三是各位编委、评刊委反映或提出的建设性问题。一年来,《中国医疗保险》相继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统一医保管理体制、转变医保发展方式、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和支付方式、重特大疾病保障、保基本与多层次、个人帐户与门诊统筹、引入市场机制等十几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理论阐述与实证推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连续、系列、深入的研讨与宣传,提供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广大读者感到很振奋、很提神、很受益,对消弭困惑、排除干扰、使全民医保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舆论支持作用。

二、《中国医疗保险》要一以贯之地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问题导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原则和方法论,其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它至少蕴含了这么几层意思:一是改革要注意倾听时代的声音,因为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因为有问题才需要改革,是问题“倒逼”改革;三是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不够公平、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四是要增强问题意识,注意研究问题,要重点研究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才能增强深化改革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实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中国医疗保险》的办刊实践和发展历程,使我深深体悟到,不仅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办刊物同样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为什么办刊、为谁办刊、怎样办刊等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原则,杂志的“发声”才有明确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杂志才能保持旺盛活力,赢得读者,大家才会觉得有用而受到欢迎。相反,如果杂志上尽发表些“看似正确、实则无用”的空泛议论、官样文章,或人云亦云的“跟风”文字,或所谓论证性、注释性的解读,等等。虽然“四平八稳、严谨老到”,但既无生气,更无锐气,肯定不招读者待见,办这样的杂志除了浪费资源,很难说会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样的杂志,十之八九是不会有多少读者的,也是注定办不下去的。

三、《中国医疗保险》要在三个层面上有更大的作为

《中国医疗保险》作为医保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并非漫天撒网、四面出击,什么问题都要过问、发声、发力,而是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握紧拳头,在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上发声、发力。化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刊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要集中精力把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层面、三个环节的相关问题传播好、回答好,就称得上对全民医保制度建设与完善作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的贡献。

——“传道”。就是要传播改革之道,医保之道。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的决策部署、大政方针;传播、普及医保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总结推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优化制度,使之臻于完善、成熟、定型,成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的实践经验。

——“授业”。就是传授普及医保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医疗保险业务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一门多元集成的专业,也是一门大学问。要突出传授普及经办管理、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协议管理、基金支付、谈判协商、绩效评价、运行监控等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和实务经验,助推全民医保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全民医保的良好治理。

——“解惑”。就是解除读者的迷思与困惑。主要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光怪陆离的“新锐异论”,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藉以正本清源、引导舆论。

实践证明,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三个层面或环节,在这三个方面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杂志就会有市场,就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决策更理性、管理更科学、群众更明白、舆论更正确,从而排除或减少许多不正确的影响和干扰,促进全民医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四、《中国医疗保险》要帮助读者解除重特大疾病保障之“惑”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制度)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期完善全民医保制度面临的新任务。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的推进并不尽人意,使不少同志感到尴尬与困惑。为了把好事办好,当务之急就是要廓清迷思,正本清源,帮助读者解除困惑。这是《中国医疗保险》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次编委会确定以重特大疾病保障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的缘由。

会上,几位专家就这个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对厘清思路有很好的启迪和帮助。我也就这个主题写了一篇拙文《关于重特大疾病保障的几个基本问题》,刊发在《中国医疗保险》今年第9期上,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拨冗参阅。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制度)本来是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为何实施起来又如此不顺当、不像当年实施居民医保那样风生水起呢?依余之拙见,主要是求成过急、准备不足、设计不善所至,特别是有关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并非“大病保险制度”)的概念逻辑、功能定位、路径选择、责任主体等几个基本问题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讲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是行不通的。(鉴于已在拙文中有了较详细的叙述,这里只是概要地说说)。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真正弄清楚、讲明白,不用基本的常识、通俗的道理去释疑解惑,完善全民医保制度的任务目标能实现吗?《中国医疗保险》利用召开编委会的机会,以重特大疾病保障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是很适时、很必要的,也是一以贯之地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的生动体现。

五、坚持问题导向要修炼内功强心健体

深化改革,每前进一步,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都需要攻坚克难,啃硬骨头,涉险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医疗保险》要坚持问题导向,旗帜鲜明地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有所建树,对读者有所帮助,对医保有所推动,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办刊者,特别是编委要修炼内功、强心健体。只有把内功修炼好了,心强体健了,才会敢于面对,勇于担当,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不然的话,就会“遇到问题免开口,碰到矛盾绕着走”,这样刊物肯定是办不了、办不好的。

“内功”的修炼是多方面的,但就其大“道”(而非小“术”)而言,最要紧的是要修炼“心、见、识”三大功夫:

一是“心”。主要是进取心、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即求上进、求真理之心,是活力之基、动力之源。人有进取心,才会有崇高的希冀、前进的向导、精神的支柱,人才会有生气、朝气和锐气。一分责任心,胜过十二分能力,有责任心,对问题才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事业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事之心。宋代苏洵曾言:“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事业心的人,内心就会无比强大。

二是“见”。主要是主见、预见、创见。有主见,才不会人云亦云、随风倒,才能“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善预见,就是会察大势、观趋势、谋大事,且做到谋事在前、未雨绸缪,主动而不被动。有创见,就是与时俱进,而不是抱残守缺,想问题、出主意能反映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做到文当其时、言当其宜、谋当其用。

三是“识”。主要是常识(学识)、见识、胆识。常识,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通常是不需要再证明的知识”(丁肇中语)。之所以要强调常识,而不是一般地讲所谓学识,是从实际生活中得到的教训和启示。确实有些人看似很有学识,但就是缺乏常识、罔顾常识、藐视常识。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几乎都是缺乏常识、罔顾常识、违背常识的恶果。而时下,常识似乎还是值得珍视的“稀缺资源”。有学者称,我国的社会科学在世界上很落后,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纠缠于常识。最为典型的就是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本是常识范畴,非把它人为地复杂化、神圣化不可。纠缠不清、争论不休,真是咄咄怪事。有位英国学者说过,治理国家就是按照国际公认的常识行事。足见常识之重要,常识之不可违逆。见识,就是对问题的见解。有常识、无见识的现象所在多有。把学识转化为见识,才能具有“敏于事而慎于行”的智慧。胆识,主要是有勇气、善决断,敢作敢当、善做善成。对问题作出明快的判断,既有独立的“看法”,也有率真的“说法”(现在不少人是“有看法没说法”)。因为做人堂堂正正,胸襟坦坦荡荡,做事实实在在,讲话明明白白,就不会有那种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曲学阿世的“小家子气”。

以上所言,只是一得之愚、一孔之见。与各位编委谈心、交流,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