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积极稳妥推进门诊统筹

分享到

2010-10-19 作者:韩凤 浏览:

   实施门诊统筹是当前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既要积极也要稳妥,这是由门诊统筹的重要性和门诊医疗的复杂性决定的。
实施门诊统筹是当前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既要积极也要稳妥,这是由门诊统筹的重要性和门诊医疗的复杂性决定的。
门诊统筹是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医疗保险项目,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没有门诊统筹。目前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对住院和门诊大病提供保障,化解了群众的大额费用风险,但缺乏门诊保障,部分人员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因经济原因不及时就医,就难以阻止其小的医疗风险向大医疗风险转化,使这些人员灾难性医疗风险发生概率增加。从提高低收入人群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其医疗负担,提高制度公平性的角度看,门诊统筹是一项重要措施和路径;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优化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看,门诊统筹具有调控住院的作用,有了门诊统筹,可以在门诊治疗的疾病,就不必去住院,可以减少医疗费用,降低道德风险和基金风险;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和方便群众就医的角度看,门诊统筹与基层特别是社区医疗服务紧密结合,有利于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群众就医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促进医疗资源配置“头重脚轻”倒挂现象的改善,等等。无论是从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还是从当前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等方面看,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势在必行。
但是,推进门诊统筹必须持谨而慎之的稳妥态度。一是门诊医疗尽管次均费用不高,但几乎涉及到每个人,就诊频率高。我国人均年门诊人次在4次左右,乘以13亿多的人口基数,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必须要有强大的基金支持。二是门诊医疗不确定因素多,情况纷繁复杂,最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有效使用保险基金、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险管理的一大难点,特别是门诊医疗需要有比住院医疗更为强有力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支持。否则,门诊统筹就会成为医保基金大大小小的“筛孔”,威胁基金安全甚至冲击医保体系。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整体筹资水平不高,对住院和门诊大病的保障水平还不尽人意,推进这项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管理手段作为前提条件,在选择部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门诊统筹是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积极,就是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识到位、重视到位和行动到位,要将这项工作作为重点纳入当前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议事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在全国层面,要深入研究,顶层设计政策框架,明确目标和推进步骤。在地方层面,有条件的地方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所谓稳妥,就是对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政策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待遇从低水平起步,保障范围要先少后多,先大后小,循序渐进;在管理办法中要特别注重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完善定点办法和支付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在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平台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设,使这两个平台成为门诊统筹的重要基础支撑;在推进步骤上要特别注重与当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协调,既要充分发挥门诊统筹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也要防止单兵突进、盲目冒进甚至出现违背医疗保险基本原理的做法和现象。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