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

分享到

2015-02-05 作者:乌日图 浏览:

作者:全国人大财经委 乌日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是本届政府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配套推进,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加强和改善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要求“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因此,要认真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影响到未来一个时期政府对社保投入的增长。在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下,国家财力增强,对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很大。以医疗保障事业为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财政的直接扶持,城镇职工医保也离不开财政补贴的支持。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安排新农合医疗补助资金累计4142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累计765亿元,而且分别以年均 78.1%、121.6% 的速度增加,远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2014年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参保缴费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320元。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安排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509亿元。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降低,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增速 10.20%,与 2010 年的21.28%、2011 年的 25.00% 相比大幅下降。特别是地方财政在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中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和资源开发,由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变化,地方“不差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而医保制度建设还处在初创时期。一方面,现有的待遇水平由于福利刚性难以下调;另一方面,现在的投入还远没有到位,所以各级政府面临着很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当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医疗保障投入,但是包括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在内的民生事业等缺钱的地方很多,需要统筹考虑。还要充分认识到,主要靠财政支撑的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就缺乏可持续性,要合理确定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二)结构调整时期部分困难企业参保缴费能力可能受到影响。调结构必然产生阵痛。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目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表现在规模以上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部分行业大面积亏损,一些产能过剩和高能耗企业面临重组、破产;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负担重,经营环境差。有人预测其程度可能不亚于1998年的国有企业大调整时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直接影响到参保缴费的稳定性。据统计,2013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断缴费人数达 3064 万人,比上年增长 12.7%,中断缴费人数的增速高于参保人数增速7.1个百分点。估计未来几年社会保险的脱保、断保现象还会持续。医疗保险的断保情况没有统计,但问题也肯定存在。

(三)医疗消费水平的过快增长和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过快提高形成医保基金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医疗卫生费用增长很快,卫生总费用从2001年的5026亿元增长到2012 年的 27847 亿元,人均卫生费用从 2001 年的 394 元增长到 2012年的2057元,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数额都在快速上升。医疗消费水平的上升既有科技进步、医疗服务成本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合理因素,也有超越基本国情、资源浪费的不合理成分,过快的医疗消费水平上涨给医保基金的运行带来了很大负担。2013年底,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平均达到81.9%、66.7%和75%,有些地方的报销比例达到95%以上。如果基金可以承受,国力可以支撑,提高报销比例甚至搞全民免费医疗当然好,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能力做到。那么局部实现“共产主义”可以吗?我认为是不行的。由于短期内过快地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支出项目,2013年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其中22个地区的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出现赤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统筹地区达到108个。新农合的基金收支情况没有全国的统计数据,从部分省市的调研情况看,问题可能更加严重。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基金的安全,也关系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详见《中国医疗保险》第2期9页)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