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采如何走?多方专家来探讨

分享到

2018-09-29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作者:廖 化 浏览:

  为梳理现有的集中采购政策与实践经验,对未来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调整、优化的相关策略和实施前景开展研究,推动在新形势下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9月28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在京举办青年药政论坛(第十七期)。邀请来自医保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大型医院和医药行业的相关负责同志,围绕“新形势下药品集中采购”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深入交流。

  论坛由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处长王芳主持。中国药科大学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路云,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药政室主任傅鸿鹏,上海市人社局医保处副处长龚波,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药品招标采购处处长左克源,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体改科科长叶玉棠,中国劳动社保科研院医保与护理保险研究室主任王宗凡分别做了专题演讲,并就有关问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路云副主任认为,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管理药品招标采购,说明我国药品采购步入新时代,近期主要工作包括抗癌药专项采购和在11个城市试点药品带量采购。她详细比较了中、美药品采购模式的异同并得出如下结论:采购组织越集中,交易成本节约越明显,带量采购降价效果越明显;但采购组织过于集中会产生垄断的问题,采购组织会侵占采购方和供应方利益。

  傅鸿鹏主任从政策需求、政策方法、政策要素等多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药品集采政策的发展趋势,他认为,随着处方外流和社会办医的发展,药品集中采购的影响会下降,但它并不是个短期过度政策,可能在2030年之前都将发挥政策效力。

  龚波副处长介绍了上海持续探索药品带量采购的实践经验和困难。他指出,上海已试点“带量采购”药品三批,推进难点主要有四个:一是遴选试点品种困难;二是中标后影响全国市场;三是以药补医影响结果执行;四是利益调整巨大,企业响应度差。建议通过探索真正意义的药品带量采购,打破扭曲的价格形成机制,祛瘀消肿,回归招采本意,重塑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药价形成机制。

  左克源处长回顾了湖北省药品集中采购实践情况,主要有三点成效:一是通过急短缺药品预警机制,保障药品供应;二是通过“双盲自主报价”机制,使得药品采购价格可以控制;三是通过两票制,使得药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渠道得到净化。他认为,医保作为连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重要纽带,在“三医联动”改革中具有驱动性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通过建立、完善一系列的关联机制,如支付机制、谈判机制、价格机制来实现与医疗和医药的联动。医保对供给方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采购措施应着力增强实践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叶玉棠科长主要介绍了东莞市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的经验,该市没有自己的采购平台和药品目录,而是借助深圳的采购平台。他对深圳采购平台提出三个建议:一是逐步完善GPO采购模式,从深圳市公立医院的集团采购组织逐步扩展为覆盖全省医疗机构的集团采购组织,扩大药品采购范围,兼顾不同地市的用药需求,丰富用药层次选择。二是以更强的责任感积极做好GPO采购过程中的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全力协助做好药品供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参照药品GPO采购模式,尽快启动医用耗材集团采购工作。

  王宗凡主任从宏观的医保治理角度,分析了药品招采与医保支付的发展变化、存在问题和未来走向。他认为,以前的集中采购由于是行政定价,政府与市场调节机制都处于失灵状态,并没有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在新形式下,未来的集中采购一定要想法避免行政定价的模式,而是要发挥医疗机构采购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这可能需要通过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全面总额控制(预算管理)下打包付费,给予医院、医生降低药价、合理用药的正向利益驱动,让医院通过主动控制成本获得病种支付标准与医院实际成本的差价,也就是从主动控费中获益。

  在互动讨论阶段,参会代表围绕新形势下集采制度的不同、一致性评价的应用、采购平台具体技术细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论坛详细内容与专家观点将于近期发表在中国医疗保险(ID:zgylbxzzs)微信公众号当中,欢迎关注,第一时间获取论坛精彩内容!

  特别鸣谢
  西安杨森
  第一三共(中国)
  诺华肿瘤
  辉瑞中国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