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时代,“失能”困局依靠谁来解?
作为破解老龄失能难题的一项重要探索,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已近8年,试点城市获益人数累计超过235万。 长护险制度是一剂“良方”,但真正落地离不开护理员这些“良人”的辛勤付出。这些护理员或许是重返职场的热心大姐,或许是换个赛道的中年大哥,又或者是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年轻一代……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背景如何,这些护理员凭借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为失能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保驾护航。 可以说,这些护理员们是我国应对失能困局的重要力量,是银发时代里最温暖的守护者。未来,他们将以一个更加闪亮的身份——长期照护师,出现在大众面前。 “00后”女孩——年轻人也能行 电话预约确认,上楼,换鞋套,手机App打卡,打开工包,戴上手套……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后,“00后”东北女孩何琪开始了对卜爷爷的长护险护理服务。 初夏的北京,气温并不算高。但在为老人完成洗头、洗脚等护理服务之后,何琪的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珠。 82岁的卜爷爷因瘫痪已经卧床多年。2018年3月,北京市石景山区在三个街道先行探索开展长护险,家住八角街道的卜爷爷成为首批申请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2020年9月,石景山区被国家医保局列为第二批长护险试点,当年年底,石景山区在全区推开试点。截至2024年5月,该区已有4868人享受到长护险待遇,长护险基金支出1.95亿元。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政策!”说起长护险制度,卜爷爷的老伴常奶奶满心感激,“老人一失能,处处需要用钱,长护险能够缓解我们经济上的压力。不仅如此,长护险还能大幅缓解家属的精神压力。我岁数大了,孩子工作又忙,小何这样专业的护理员一周来两次,既能给我老伴做做护理、帮着看看情况,还能给家属提供一些指导,我们真是省心不少。” 常奶奶口中的“小何”,就是为卜爷爷开展护理服务的年轻姑娘何琪。2021年8月,刚从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她来到北京抚理养老服务公司,并在次月承担起了卜爷爷的护理工作。 “小何干这项工作不简单!”常奶奶向《中国医疗保险》感慨道,“小何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人也特别热情、踏实、有耐心。她把老卜当自己爷爷一样对待,护理特别到位。我老伴卧床这些年,一直干干净净,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就连褥疮都没长过,真多亏了小何!” 有着近3年“工龄”的何琪如今已成为护理服务行家里手。但刚走上这条专业道路的时候,一切也并非一帆风顺。她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来自家里人的反对。 “从我选专业开始,我妈就挺反对的。她觉得这份工作不用上学也可以做。”但何琪并不这么认为,她的奶奶和姥姥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原本硬朗的姥姥,有一天突发脑梗后就卧床了,只能由妈妈和大姨24小时轮流照顾。初期接触失能护理的二人不会打鼻饲,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褥疮。何琪从此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也更加认识到护理专业的意义所在:“现在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社会肯定更需要我们这种专业的人,我就想先试试,先闯一闯。” 凭借一股闯劲儿,何琪毕业后带着家人的不解与担忧从辽宁闯到了北京。年轻的她很快就面临了第二个问题——信任不足。 “无论是失能老人还是家属,很多人的固有思想就觉得护理应该是四五十岁大姐来专门干的。他们会觉得我这小小年纪,还没自己的孙女年龄大,能不能干是一回事,能不能干得好也是一回事。”回忆起自己初出茅庐的经历,何琪颇感无奈,“刚来北京的时候,我护理过一个姓朱的老人。第一次上门还没开始服务,他就让我回去告诉领导换个年龄大一点的护理员来。” 刚参加工作的何琪没有听懂这位用户的“潜台词”,还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赶忙询问老人是否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其实他就是觉得我年纪小做不好,而且觉得让一个年轻女孩给他护理有顾虑。” 倔强的姑娘最终用实际行动征服了这位老人。“我让他先试一次,实在不行再换人。”当专业院校毕业、经过一系列护理培训之后持证上岗的何琪为老人提供了全套护理服务后,朱爷爷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跟我说,‘下次不换人了,就你了。以后都是你来!’”不仅如此,就连何琪工作后收到的第一面锦旗,都是朱爷爷全家送来的。 经过三年多的磨砺,何琪已经对护理服务轻车熟路。她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专业能力。 她之前服务过一个偏胖的老奶奶。一次上门时,老人的三个儿子正想着把她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费了半天的劲却怎么都挪不过去。“这是要用巧劲儿的,再借助辅具,其实一下就能挪过来了。如果没有经验,几个人都挪不过来。”何琪说。 虽然与普通的家政、养老等护理服务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但长护险的护理服务和医疗的关系更加密切,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何琪看来,长期护理服务是一个良心活儿,护理员平均一周只能上门一两次,失能老人更多还是需要家人照顾。 2024年5月20日下午,何琪来到卜爷爷家为其开展长护险护理服务。/ 董美 摄 “我们不能觉得只要把自己服务的这一两个小时做好就行了,还要指导家属和家政人员,给他们多讲一些护理知识,比如怎么按摩、怎么洗头,带着导尿管和鼻饲管翻身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 除了在实践中的种种历练,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也是何琪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参加比赛也是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一个好机会,我们平时主要是靠自己摸索和参加培训来增加‘技能包’,参加比赛则可以走出去与其他同行切磋,技多不压身嘛!”何琪告诉《中国医疗保险》,区里、街道还有各类护理养老机构经常会组织专业技能大赛。前几天,她刚刚参加了八角街道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比赛。“这次比赛结果还挺重要的,组委会会根据比赛结果择优推荐我们去参加长期照护师的考评。无论如何,我都会鼓起干劲儿,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争取早日拿到长期照护师的执业证书。” 何琪口中的“长期照护师”源自我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新增的新职业工种(职业编码4-14-01-03),是为适应长护险发展而设立的,对于加快培养培训大量高素质的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推进长护险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2月,人社部和国家医保局共同制定了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迈开了长期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第一步。 队伍建设也依靠传帮带。除了护理老人,何琪在单位也承担着很多宣教工作,包括讲解长护险政策和护理服务规范、应急突发事件处理、员工心理疏导等等。“护理服务必须要规范,严格遵照规章制度来,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必须要踏踏实实,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谈到未来的职业前景,何琪十分乐观:“行业前景肯定是能看到的,‘银发经济’时代到来,护理服务有很大刚需,居家护理更是发展趋势。而且国家长护险对我们这个职业这么支持,我们有底气,更有信心!” 热心大哥——转行开启新人生 晚上8点,忙碌了一天的赖佑海回到家中。这一天,他为6位失能老人开展了护理服务,累计工作时长达到10个半小时。 “干活的时候不觉得累,每天回家躺到床上才知道累了。”在赖佑海看来,给失能老人做护理,老人生活质量更高了,家属负担减轻了,他自己也有成就感了,“工作的时候我总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儿。” 2021年5月,47岁的赖佑海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离开甘肃临夏来到河南开封,从与水泥沙子打交道的装修领域踏入与耄耋之年失能老人相伴的护理行业,开启属于他的“第二人生”。 “那段时间搞装修不景气,我也想趁着还年轻再试试别的工作。”赖佑海对《中国医疗保险》表示,“我这个人心很软,看到别人有麻烦会想着帮一帮。尤其是看到老人行动不方便了,我就想帮帮他们。”赖佑海的爱人是开封人,恰逢开封赶上国家长护险试点,他便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了开封。 和石景山区一样,开封也是国家第二批长护险试点地区。2020年12月29日,开封市人民政府印发《开封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行办法》并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规定,在起步阶段,参保对象为开封市内参加职工医保的人员,先行解决重度失能人员护理服务需求,且护理服务分为机构护理、居家上门护理、居家自主护理3种形式。2022年5月,开封市又将试点扩大,居民医保参保人也被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 106家护理服务公司乘势而上扎根开封,赖佑海也搭上了长护险试点这趟“顺风车”。 “长护险是国家来推动的,国家在开封搞试点,做长护险护理服务的单位都是一层一层选出来的,肯定可靠。”赖佑海之前也参加过其他护理单位组织的护理培训,来到专门的长护险护理机构之后,单位又针对长护险的护理服务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培训,“长护险有一整套服务流程,必须按照规范来,我感觉特别正规。只有到正规的护理公司,才能真正为老人服务、为社会服务。” 2024年5月30日,赖佑海为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对象活动关节。/陈颖 摄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护理行业似乎天生是女性的专利。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男性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赖佑海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这个行业以女性为主。但实际上有的失能老人体型大,女性护理员在开展护理服务时体力还是有差距,如果有男护理员的话,可以和女护理员形成良好互补,把护理服务做得更好。”开封福寿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顺河护理站站长陈颖对《中国医疗保险》表示。 “很多男人不愿意干这个,觉得都应该是女人来做,他们想得不对。”赖佑海认为,护理服务不应与性别挂钩,不管是哪一行,总要有人去干。作为男性的他更有力气,有时候面对男性老人也好沟通。“我之前护理过一个失能老人,他开始的时候难为情,不太配合,我就让他把我当成自己儿子,他很快就接受了。后来,我们越来越熟,他爱人也说我比亲儿子还亲。”赖佑海说。 洗头、擦浴、叩背排痰、肢体活动、剪指甲、理发……从事长护险服务的三年,赖佑海将失能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责任心,赢得了失能老人及家属的认可。一些失能老人家属甚至会说“有问题、找小赖”,因为不管是不是分内工作,只要找“小赖”,他肯定帮忙。 “我都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不拿他们当外人。看到他们行动不方便,不管是不是自己职责所在,我都尽心尽力为他们减轻负担。我也特别为自己骄傲。”赖佑海如是说。 值得赖佑海骄傲的不只是悉心服务、古道热肠,作为长护险护理员,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国家的好政策送到老百姓心坎儿上。 “我们在小区里服务的时候,都是穿着工服、背着工包,一看就比较靠谱,我也特别‘有面子’。”有时候就会有邻居主动上前来问赖佑海,“能不能讲解一下,这个长护险是什么政策”“我家里也有亲戚失能,能不能去评?”赖佑海讲到这里,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我就尽我了解到的知识耐心地跟他们讲,他们也真的能听进去。” 赖佑海经常在小区里跟邻居介绍开封长护险政策,符合什么条件可以申请、通过评估后可以享受什么待遇、护理服务形式如何等等。在他的宣传引导下,这几年来有十几位失能老人成为了这项制度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又通过自己的经历,将国家的好政策带给了更多的开封市民。截至2024年5月,开封市1.5万人享受长护险待遇,长护险基金支出1.22亿元。 “这个工作适合我,家里人也支持我,我会继续干下去,干到退休。”赖佑海说,“一个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最开心的事。让失能老人舒服,减轻他们的痛苦,这就是我开心的事。” 阳光大姐——从打零工到稳就业 “那一次真的是惊险,每次想起来都很庆幸。”回忆起两年前救人的经历,耿春微至今仍觉得心惊胆战。 “平时吃饭的时候,老人们都是统一在大厅吃饭。作为护理员,我们要一边巡视一边观察老人们的状态。”耿春微回忆道,“那天我看着吉叔叔不对劲儿,我就问他怎么回事。他是个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老人,但是那时候他一直给我指着嗓子比划,我就知道他是噎着了。” 一看到这个情形,耿春微的神经立刻高度紧张起来。她一边呼喊另一位护理员寻求帮助,一边准备对老人开展急救。 “我赶紧把他抱起来,从后面环着他的腰。把他抱住以后,我就顶着他的腹部用力往上拱,一次一次那么推,我可着急了……后来他一下子咳嗽了,把卡住的那块鸡肉喷出来了。老人也吓坏了,他当时眼睛都红了。”讲到这里,耿春微仍在为那天的遭遇感到庆幸。 今年52岁的耿春微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百草养生院的一名护理员。2016年,齐齐哈尔市成为国家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2018年6月,百草养生院被列为本市定点医养护理服务机构。 入住养生院的老人中,有28人为长护险护理服务对象。其中,很多都是脑梗患者,还有吞咽功能不好的情况。为了防范意外情况的发生,常用的急救方法也是日常护理服务培训中的一环。这一次,耿春微就用上了海姆立克急救法。 每天奔波在养生院15楼的耿春微要护理14名老人,其中6人重度失能,是长护险护理服务对象。作为一名护理区护理员,她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表。 2024年5月31日,耿春微为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对象修剪指甲。/姜明月 摄 这一天,是耿春微的“24小时”工作日。带着美丽的微笑、饱满的热情,从早上8点交接班开始,耿春微开始了全新的24小时。接班、查房、开展护理服务等等,她的白天排得满满当当。从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4点,还要查5次房。虽然早已形成了生物钟,但是耿春微还是会给自己上好23点、凌晨2点、凌晨4点的闹钟。就算是在半夜老人休息的时间,她也需要根据每位老人的不同情况,对失能老人开展相应的服务。 耿春微护理的老人有的已经完全失能,只能长期卧床,她需要给这些失能老人打鼻饲、翻身、叩背、肢体活动等等。就拿其中的翻身来说,白天两小时翻一次,晚上睡觉的时候看需要,两个小时或者三个小时翻一次。 “我一个人没问题”。别看耿春微现在说得轻松,2018年3月她刚到院时,也是经过了一番挣扎。 “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收入不高,孩子要上学,我前些年一直在外面打零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这里,经过培训之后上岗。”谈及当年的经历,耿春微苦笑着说,“我刚上岗没几天的时候,护理了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的大爷。他说话不清楚、行动也不方便,我想给他从轮椅抱到床上的时候,他一着急就过来咬我了。我当时很害怕,都不想干了。”尽管如此,耿春微还是不甘心,想再试试、再摸索摸索。结果这一试,就试到了现在。 回想着过去六年的工作经历,耿春微说:“这个工作要摸摸门道的。老人和小孩一样,都是有感情的,开始需要磨合,时间长了之后就好了。现在他们看着我,就像看着自己家人一样。也不只是老人,他们的家属也会觉得我特别亲。” “老人家属有时候也会跟我说,‘长护险政策好,能解决问题’。”1501号房的王阿姨、1504号房的许叔叔……都是耿春微护理的重度失能老人,长护险一个月能支付六七百元。耿春微笑呵呵地说:“长护险不仅给老人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我现在工作稳定也肯定跟长护险搭着线呢。我在这里做护理服务,收入不错、环境也好,干着也舒心,比我之前到处打工好太多了。” “国家在齐齐哈尔开展长护险试点,不仅给本地失能老人带来了福音,也拓宽了群众的就业渠道。全市像耿春微这样的护理员有378人,定点护理机构34家,长护险对发展‘银发经济’、康养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齐齐哈尔市医保局有关负责同志告诉《中国医疗保险》,“2024年2月初,国家发布了长期照护师的国家职业标准,我们也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养,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员从事长期照护工作。” 随着长护险制度试点的持续深化,护理服务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标准的颁布,也为护理队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职业指引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人社部等相关部门,规范开展培训、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宣传,扩大人才供给,吸引更多社会人员从事长期照护工作,为失能人群带去温暖与慰藉,让他们的银发岁月绽放出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