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激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生动力

分享到

2011-09-15 作者:中国医疗保险 浏览: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是基础,管理机制是活力。以基本医疗为原则,建立健全包括运行、基金结算、考核评价等在内的各项机制更加重要。

  (一)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制度

  首先,明确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的目标,即逐步形成“塔形”就诊结构,将应该在社区就诊的绝大多数参保人员留在社区,形成合理的就医流向,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在强调社区首诊的同时,也强调合理、必要的双向转诊,作为“政府办、政府管”的社区医疗机构,必须把群众的安全健康作为首要因素,在社区不具备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必须及时转诊;第三,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责任,即转诊期限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病情平稳后,必须转回社区继续治疗。

  (二)明确界定门诊统筹支付范围

  制定门诊统筹支付三大目录,其中根据社区用药目录制订社区门诊统筹基本药品目录,并通过考核检查、经费奖惩等方式促进备药率的提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结合社区开展慢病管理的需要,积极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将医保药品目录中的部分慢病性病的常用药纳入社区药品目录,减轻慢性病参保人员的负担,同时极大地支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

  (三)采用“总量控制、人头定额包干”的激励性结算方式

  人头定额包干的具体做法是,每个结算周期(目前为每个月)根据服务的参保人数、门诊缴费金额,确定定额包干费用总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区内参保人员提供诊疗服务,费用从定额包干总额中给付。年终有结余的,可提留一部分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个人的激励;年终超支的,门诊统筹基金不予补偿。

  社保部门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每年度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年终考评结果与定额包干费用结余和服务质量保证金挂钩。定额包干费用使用率低于75%的,划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金额最高为合理结余费用的30%;使用率大于或等于75%并不超过定额包干费用,划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金额最高为合理结余费用的总额。

  这种激励性的结算方式必须同时满足“合理支出、合理用药、合理提供服务、基金不超支”四个条件,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体现出激励性特征。社保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定额包干配套激励措施,对定额包干结余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将其中一部分划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建立政府主导的考核评价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有部分镇街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委托的方式交给医院代管,出现了人员编制、业务收支与医院不能脱钩的现象,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非营利性质大打折扣。针对这个问题,社保部门与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群策群力,通过考评,采取暂扣部分奖励费和保证金的办法,以及联合督导及清理等措施,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回到正轨,从而理顺了管理体制,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非营利性质。

(编辑:海韵)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