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警讯药物的管理现状及问题

分享到

2011-09-16 作者:中国医疗保险 浏览: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疗保险系硕士研究生蒋露露在本刊第八期撰文提出,我国大部分医院还未建立起高警讯药物的管理制度和用药操作流程,高警讯药物的安全管理至今也未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医院护理人员对高警讯药物认识不够,药房对高警讯药物无专门的存放区域和醒目的标识,仅将其混放在普通药物中,散支药品任意摆放,基数过大,无专人管理。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医院药品管理系统不健全。医院对于高警讯药物的管理缺乏完善的双检查制度,并且药品存放位置不合理,将名称相似的药品存放在相邻处,容易造成误拿误用。同时,高警讯药物在医院药房也缺乏醒目的警示标志,不能提示医护人员对其使用方法倍加注意。

  (2)医护人员自身的错误。如医师字迹潦草,语言表述不清,致使药剂师错认药品名称;护士误读计量单位,或单位换算不正确,致使药物过量使用;病人床位相邻或姓名相似而导致护士对病人的识别错误,致使药物错用在其他患者身上等。

  (3)缺乏标准的操作流程。如医院允许没有资质的实习医生配制化疗药物,或者用1ml普通注射器而不是胰岛素专用1ml注射器抽取胰岛素,护士用50ml普通注射器包上黑布代替专用避光注射器泵入硝普钠溶液等。

  为加强高警讯药物安全管理,亟待采取以下对策:

  1. 建立高警讯药物目录及管理制度

  建立高警讯药物目录,是实施高警讯药物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根据高警讯药物的定义及目录表,结合本院药物使用情况,制定出本院的高警讯药物目录清单,明确罗列出高警讯药物的种类并详细说明使用注意事项,帮助全院医护工作人员了解该类药物的潜在药害风险及风险控制。

  高警讯药物还应实行统一的管理,医院需设置专门的区域对高警讯药物进行单独存放。同时,高警讯药物的外包装上应贴有明显的警示标识,以提醒医护人员注意。为防止失效的药品发给患者,医院还需要对高警讯药物实行有效期管理,执行现进现出的原则,并及时筛查药物的失效时间。对于特殊的药品还应进行特殊管理,如胰岛素开启后要标注开启的日期,然后放置在冰箱里保存。医院还应制定高警讯药物风险告知流程,即护士在对病人使用此类药物时应向病人交待清楚所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主要作用及潜在风险,要求病人及时向护士反映用药后的感觉,以避免或尽量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

  高警讯药物的调配发放和使用,也需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包括医嘱、治疗卡、配药前后的核对,确认无误后双人均需签全名。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在给药时应严格执行给药的5R原则(病人对、药品对、剂量对、给药时间对和给药途径对),以保证给药的正确[7]。

  2. 建立高警讯药物技能培训及考核机制

  医院应定期对直接操作或接触高警讯药物的医护人员进行可能产生的风险事故、临床用药安全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的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于高警讯药物管理的实施状况,医院还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不定期抽查,以督促医护人员实现对高警讯药物的有效安全管理。

  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以制定非惩罚性的报告制度。当给药差错发生后,医院可以将重点放在错误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上,而不是责难出错者。这样就会提高医护人员主动报告给药错误的积极性,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对于发现他人用药差错并上报的人员,医院也应对其进行奖励。

  3. 建立计算机辅助医嘱输入系统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辅助医嘱输入系统由医师在计算机上直接录入医嘱,可以避免由于医师字迹潦草、转抄不清而引起的用药错误,有助于提高医嘱的准确性。2007年就已实现全境电子处方的美国的经验表明,电子处方不仅降低了纸质处方的差错,而且可以通过对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等重要选项值进行限制以提高处方的安全性。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由医学知识、病人数据和针对病例的具体建议三部分组成。医学知识来源于医学文献和该领域专家成功的临床经验。病人数据则是通过医学知识解释后对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的分析和归纳。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遵循“医生为主导、病人为目标、临床为轴心、诊断为重点”的原则,用一目了然的清晰界面,辅助医生准确、完整、迅速地把握并记录临床过程各部分的互动关系。该系统用开放性神经网络知识结构跟踪临床全过程,辅助医生对病人作出准确、稳妥、及时的诊疗处理。而且,其仿真的临床思维,还为医生提供临床全过程的辅助决策,并依据病人病情生成多条临床决策通道,使临床诊疗成为多视角的会诊,同时其也能帮助医生准确使用辅助诊断手段,减少对仪器设备的依赖 。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