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措施

分享到

2012-03-29 作者:焦雅辉 浏览:

  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在本刊第三期撰文

  提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措施

  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引导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对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制定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种类、数量、规模和布局。采取新建、改扩建、迁建、整合、转型等方式,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和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规范有序就医的引导政策,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要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发挥公共卫生职能的同时,具备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能力。抓实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在农村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做到“大病不出县”。在城市,强化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做到“小病不出社区”,明显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把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分工协作关系,以促进资源的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可度。

  改革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全面推行预约诊疗工作,推行临床路径,逐步推进医院全成本核算与控制,不断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强化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考核,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最大限度提高公立医院资源使用率。

  完善医务人员激励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增加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范围。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

  改革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发挥医保支付制度作用,实行分级就医管理,合理分流患者。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解决群众“垫支”、“跑腿”、“排队”等问题;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施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改革,促进公立医院费用控制内在机制的完善。

  继续推进惠民政策,方便患者就医。开展便民门诊,采用购买服务和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实施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等多种形式,有效方便患者特别是在职患者就医,分流病人,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在基层执业,促进病人下沉。加大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力度,在全国推广优化医疗服务先进经验。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患者就医习惯,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