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视野的工伤预防研究

分享到

2017-07-27 作者:郝玉玲 浏览:

  作者:郝玉玲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首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风险表现出新的特征,亟需实施有效的工伤预防,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失。目前国际上提倡有别于安全生产部门擅长的技术性预防,工伤保险部门应重在提高工伤预防意识。为提高不同行为主体对工伤预防有效性的认识,有必要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证明工伤预防是一项有收益的投资,从而提升企业加强工伤预防的责任感。

  1职业风险的新特征

  1.1职业风险结构发生变化

  目前,职业风险已从工伤事故为主变为以职业病为主。全球每年死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劳动者约234万,其中,职业病202万,职业病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6%,工伤事故仅占14%。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估算,每年还有1.6亿非死亡性职业病患者[1]。

  在发达国家,因技术进步、安全条件改善和更好的监管而使尘肺病等传统职业病大幅下降,但因工作压力所导致的新型职业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这些职业病已成为全球劳动者需要面对的集体挑战。在日本,2012年工伤预防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有32.4%的劳动者处于高度焦虑、紧张和压力中,且《日本预防自杀白皮书(2012)》表明,由于工作原因导致的男性(20-59岁)自杀率达到7.6%-12.3%[2]。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2012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者占到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大量权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工作导致的心理风险与心血管病呈正相关关系。根据一项对世界范围内13个国家的死亡病例调查,在工作紧张状态下因心血管疾病在经济危机期间导致的平均死亡率为6.4%[3]。在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肌骨失常(musculoskeletaldisorder,MSDs)已成为职业病主体。根据2005年欧洲职业病统计,肌骨失常占到确诊职业病的59%[4]。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年因肌骨失常致残者占到总致残人数的10%以上[5]。在韩国,2011-2012年的职业病中,肌骨失常约占40%,造成韩国2011年经济损失高达68.9亿美元,约占该年全国GDP的0.7%。新西兰的医疗体系年均花费47.1亿美元用于肌骨失常,约占每年医疗总支出的四分之一[6]。

  1.2因工和非因工疾病分离更加困难

  因工和非因工的区分是给予工伤待遇的前提,更是工伤保险管理中的难点,尤其体现在职业病方面。一是部分职业病有相当长的潜伏期。如尘肺病一般要在劳动者接触有害物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开始显现,因此在鉴定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如德国和英国,因20世纪60年代使用石棉而导致的间皮瘤死亡人数在近年不断上升。根据德国工伤保险的测算,石棉导致的疾病在德国的潜伏期平均为38年[7]。在拉丁美洲,煤矿工人中的尘肺病发病率为37%,但50岁以上的工人中发病率上升到50%。二是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美国学者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经验法则:每个工作中的死亡者,大约同时存在10种致亡疾病[8]。

  因此,要对因工和非因工疾病做出准确分离,要求医务人员具有专业工伤医疗技术,但很多国家还无法满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目前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和德国等24个国家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了区别于普通医疗的工伤医疗服务体系,用于提高包括工伤预防在内的医疗服务水平[9]。

  1.3发展中国家陷入“忽视循环圈”

  统计数据不完整是全球职业安全与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极大障碍,由于统计数据问题,至今仍无法准确估算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失。目前关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研究主要来自数据相对完整的发达国家,但即使在美国,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瞒报、漏报现象也很普遍。根据Leigh等的研究,美国约有1/4的工作者被排斥在劳工署劳动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外。即使在就业统计范围内,他们估算约有2/3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未被记录[10]。

  发展中国家因数据残缺导致无法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失进行深入研究而陷入“忽视循环圈”(cycleofneglect):由于缺乏资源用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尽管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巨大损失,但因无法用统计数据准确反映这一损失而使职业安全与健康发展未被置于优先发展位置;这又导致职业安全与健康进一步被忽视而致使形势更加恶化[11]。因此,对于不同行为主体而言,发展职业安全与健康并非仅出于某种压力,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基本投资,尤其是在经济低迷时期。英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局分析认为,多次经济周期表明,伴随每次经济衰退后的繁荣,都是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高发期,故在经济衰退时更要做好工伤预防[12]。

  2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损失估算

  在全世界,每15秒就有1名劳动者死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153名劳动者在遭遇工伤事故。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统计,每年报告的工作场所事故达3.37亿起,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死亡人数为230万人,有2.27亿人在非致命性工伤事故中受到伤害,有1.6亿例非致命性职业病发生[13]。根据国际劳动组织的估算,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而这还仅是计算直接损失[14]。根据斯坦福大学198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因工伤和职业病造成的间接损失为其直接损失的1.1-4.5倍。美国的另一研究发现,因工伤事故引起1人死亡,如按美国2010年的物价水平测算,损失高达870万美元[15]。

  2.1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对用人单位的损失估算

  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对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测量较为容易,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工伤保险缴费、遭遇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劳动者缺勤期间的收入补偿和医疗费用。若用人单位已参加工伤保险,则收入补偿和医疗费用一般由工伤保险部门予以返还。但若非强制要求,多数用人单位并无主动参加工伤保险的意愿。从经济角度来看,用人单位不愿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主因是将其视为日常经费开支,而非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损失,因此管理者缺乏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动力。对工伤保险缴费产生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浮动费率(经验费率)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不足;二是即使费率完全取决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但因无法通过作业会计将成本按期予以分摊而未让管理者看到投资工伤预防的经济回报[16]。

  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间接损失也已受到高度关注,尤其是缺勤的乘数效应和出勤主义造成的损失。

  缺勤的乘数效应。遭遇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劳动者会对其所在团队的整体生产力产生影响,因此不能仅计算劳动者个人对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而要计算由此产生的乘数效应。因缺勤引起的损失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设备和原材料的损失大小、工作进度需要调整的程度、健康受损劳动者可替代性的高低和用人单位在市场环境中对时效性要求的强弱等因素。

  出勤主义的损失。出勤主义是指劳动者带病出勤导致生产率下降的现象。实证研究表明,出勤主义对用人单位造成的间接损失和缺勤造成的间接损失同等重要;更有研究认为,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致使健康受损的劳动者出勤造成的损失比缺勤造成的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的比重要高出50%以上[17]。

  2.2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对劳动者的损失估算

  对劳动者而言,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最直接的损失是早逝或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巨额医疗费用而迅速陷入贫困或资产减少。从长期来看,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下降导致其职业前景下降,预期收入不佳。家庭成员也可能会因需要护理健康受损劳动者而减少工作甚至中断教育,从而减少家庭生产力,由此极易陷入“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穷致病”的恶性循环圈。劳动年龄段的残疾人贫困是世界性问题。2009年OECD对21个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调查发现,除三个国家(挪威、瑞典和斯洛伐克)外,其他国家劳动年龄段的残疾人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健康劳动者[18]。一些国家(澳大利亚、爱尔兰和韩国)劳动年龄段的健康人比残疾人的收入高出两倍,而残疾人的失业风险是健康人的两倍[19]。在中国,尤其是在主要劳务输出地,农村工伤致残人数在残疾人总数中占有较大比例。如四川省巴中市2010年农村户籍总人口为324万,但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17.3万。由于工伤和职业病致残人数占残疾人比例较大,导致农村残疾人呈现同质化特征:一是一级和四级残疾人占比高,肢体残疾占比高,为残疾人总数的58.67%;二是残疾人主要为男性,占到残疾人总数的65.3%;三是在贫困残疾人中成年人居多,呈现年轻化。

  2.3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对社会的损失估算

  由于用人单位成本外部化和个人成本外部化的存在,使得社会损失同样巨大,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付的残疾待遇、医疗服务和反贫困制度来体现。

  健康是发展的前提,国际上已经将健康置于发展的优先位置,并认为疾病预防是实现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目前这一结论开始受到部分质疑,事实上突发性健康受损更是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肺结核、艾滋病和疟疾因其疾病负担巨大而得到全球特别关注,但若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残疾调整生命年”作为衡量标准,因工作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负担是前三类疾病中任何一类的两倍或三者的总和[20]。根据Nurminen和Karjalainen的世界权威性研究发现,7%的死亡可以归为职业原因,其中肺癌约占24%,冠心病约占一半左右[21]。但遗憾的是职业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发展中国家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此外,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需投入大量财政用于残疾人待遇和残疾人贫困救助,而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残因素。

  3充分认识企业加强工伤预防的重要性

  针对工伤和职业病造成的巨大损失,加强预防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因工伤预防的投入和产出在职业风险的防范上具有非同步性,有些企业舍不得投入,认为工伤预防投资是削弱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强加成本。但大量“预防回报”研究表明,工伤预防投资能够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为了提升全社会对工伤预防属于生产性投资的认识,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和德国工伤保险同业公会组织了一项国际性研究:“企业在工伤预防中的回报:职业安全与健康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该研究使用对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共15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加拿大、捷克共和国、德国、中国香港、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新加坡、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国和越南)3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工伤预防的成本和收益。结果显示,企业若为雇员在工伤预防上每人每年投入1欧元,则得到的回报是每人每年2.2欧元,即工伤预防的成本和收益比为1:2.2。

  美国的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有效的工伤预防可以减少工伤和职业病发生率,减少工伤补偿和其它损失,鼓舞企业士气、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良好的工伤预防可以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重视,体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和福利,提高职工的士气、参与度、创造性和生产力。根据对美国8个州(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夏威夷、马萨诸塞、北达科达、德特萨斯和华盛顿州)231家大中型企业(员工在100人及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工伤预防的回报结构如图1。

  4对我国工伤预防的启示

  鉴于各国的国情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差异较大,对国外的做法应该走吸收借鉴之路。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工伤预防的重点之一是强调区别于安全生产部门的技术性预防。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增强全民工伤预防意识特别是企业的工伤预防意识仍然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忽视或轻视工伤预防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乃至成为工伤预防中的一块意识(思想)短板。补齐意识这块短板,有必要加强对工伤预防重大意义的宣传和舆论引导。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实际上对工伤预防十分必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直接效益、轻间接效益,重工伤治疗、轻工伤预防的“三重三轻”现象严重存在。“三重”没错,错在“三轻”上,再加上我们对工伤预防的舆论宣传力度一直较弱,终于形成工伤预防的意识短板。

  加强工伤预防的舆论宣传力度在形式上要丰富多彩,在内容上要讲求实用实效,力戒空谈,讲清利害,使企业从“要我预防”向“我要预防”转变。消防部门带着从火灾现场拍下的图文并茂的案例,走进用人单位讲解血的教训,使消防宣传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直观,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和职工都深受教育,这一做法值得工伤预防宣传工作借鉴。要使工伤预防的舆论宣传取得实效,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研究机构要注重加强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科学研究,为舆论宣传提供有力证据。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信息化建设,工伤保险(社会保险)系统拥有丰富的甚至海量的参保单位信息、工伤保险政策信息、工伤待遇信息等。通过科学研究,分析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布,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类型和成因,工伤康复、工伤补偿和工作损失日等,这样有利于加深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可以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形成一个“从报告到预防”的循环圈。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