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看病难”首先要解决“挂号难”

分享到

2011-10-25 作者:周寿祺 浏览:

  苏州市原督导员周寿祺在本刊第10期撰文提出

  苏州市原督导员周寿祺在本刊第10期撰文提出

  解决“看病难”首先要解决“挂号难”

  “看病难”,第一道关难在挂号。媒体报道,为了能挂上一个号,尤其是专家号,数十分钟是常事,甚至数小时,乃至隔夜就得去排队,简直难以想像。

  如今,卫生部在医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提出挂号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要求,并作为考核指标。大医院普遍反映压力大,操作难,即使一时达到,也难以维持成常态,甚至有反对的。但是,无论如何,挂号难的问题还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怎样方便群众就怎么办。上世纪50年代,上海中山医院做得很好,候诊大厅里不是排着队挂号,而是坐着挂号。患者依次坐在候诊椅上,由护士和挂号员推着带轮子的小车,依次询问主诉,然后确定哪个科别,再由挂号员办好挂号手续,分流到各科室。可如今健康的人坐着,生病的人,老的、小的、凸着肚子的、扶着拐杖的,都站着排队挂号,而且还问患者“挂哪个科”?严格地说,这是失责,是应该认真改进的。患者往往只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主诉),而难以判别该挂哪个科。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做多方面的努力。

  一是调整资源分布,创建服务“网格”。要参照人口分布的变化、行政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变等要素,以就诊地理可及性为基点,划分若干“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应有优质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配套协同组成的区域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更高层次上说,在一个市域范围内,不仅要体现“优质资源跟着人群走”,还要组织“病种分流”,重视专科医院的建设,如肿瘤医院和以诊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老年医院。这就是我们通常强调要先做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是改革就诊制度,合理组织流向。宜根据“就近择优就诊”的原则,每个常住人口都可选择信得过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自己的“健康守门人”,实行签约首诊服务,一年为期,满意续签,不满意可另选。同时,结合实施医保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办法,在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同时,优质医院与“网格”内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调整利益关系,建立分工合作制度,优质医院要调派医生下基层参加门诊,指导和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治水平。优质医院保留急诊、转诊和专家门诊,淡化普通门诊。要知道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并不是实行完全“自由就诊”制度的,而且医院不是都设门诊部的。

  如果没有这些支持条件,缓解看病难,推行首诊制、双向转诊制,都是难以落实的。

  三是提高信息化程度,体现公平、效率。如近期推出的自动挂号结算机和电话、短讯、网上预约挂号,以及电子处方等就可提高效率,当医生写完电子处方,药房或特检室己划好价,等患者去划卡取药或捡查了。但在资源利用上,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会利用,往往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因此,推行信息化要有一个过程,在初始阶段实行电子自动服务与人工指导服务相结合。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