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医改亮点

分享到

2015-12-24 浏览:

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持续下降;全面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持续下降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001年为35.29%,到2014年下降到31.99%,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群众负担之所以能够降低,首先得益于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

全面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各级财政拿钱建立应急救助基金,到2014年上半年各地累计救助患者7万余名,申请资金8.69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避免了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的发生。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据民政部门统计,2014年对城乡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7467万人次,救助资金229亿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衔接机制正在形成。

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共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2014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1587亿元,是2010年的2.3倍。

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

全国现有公立医院1.3万家、床位数412万张。目前,这项改革总体进展顺利。省级层面,确定江苏、福建、安徽、青海4省为综合改革试点省,在100个城市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所有县都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通过改革,三级公立医院次均诊疗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分别从改革前的9.14%和12.71%下降到5.34%和3.95%。

大力推进分级诊疗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的目标。与2010年相比,2014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分别提高了17%和54%。

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完善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共有520个品种,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了30%左右。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86%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

大力推进社会办医

截至2014年底,民营医院达到1.25万个,比2010年增加了5478家,占医院总数的48.5%;民营医院床位数达83.5万张,占医院床位总数的16.8%;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达到16.8亿,占全国总诊疗人次数的22%,提前实现20%规划目标。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截至2014年底,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超过1000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1.8人增长到2.1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53人增长到2.2人,每千人口床位数由3.6张增长到4.84张。“十二五”期间,共安排中央投资1130亿元,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地市级以上医院儿科等建设。

443 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制定印发了22个专业、44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6500多家公立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实现了医疗质量由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取得成效

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014年全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41.3%,较2010年降低21个百分点。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降至10.1%,较2010年降低6个百分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从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40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9类41项扩大到12类45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

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17.7%

“十二五”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投入力度大的时期,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由2010年的480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833亿元,年均增长17.7%,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5.3%提高到6.3%。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