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大医保“猫鼠游戏”的胜算?

分享到

2015-12-01 作者:齐航 浏览:

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猫鼠游戏”,比如医保管理部门和医院。

在医疗体制改革尚未根本性破局的背景下,医疗机构的逐利性和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压力,构成了一对愈发尖锐的矛盾。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部某地级市今年1—8月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收入1.8亿元,支出2.05亿元,新增亏损2318万元,目前统筹基金累计真实结余只有1.8亿元,备付月数只够支付3到4个月,偏离了人社部“满足6到9个月支付”的要求。

在这样的案例中,若医保支出增速进一步失控,医保基金就会有“穿底”的风险。除了老龄化增大支付压力外,部分医疗机构的大处方、滥用药、过度医疗乃至违规套取医疗保险基金行为,是引发医疗保险收不抵支的重要肇因。

这事实上是一个信息不对称推高成本的经典困境。医保管理机构面对的是布局分散、体量不同、特色各异的医疗机构,而在这些医疗机构中,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病例、处方。针对一个病例,到底消耗多少药物,使用多少医疗耗材才是恰如其分的?而医疗机构又会否按照“恰如其分”的标准来进行诊疗?显然医生掌握着极大的裁量权。而针对如此多的病例、处方,医保管理部门如果要进行判别,至少面临两大困境:其一是信息收集成本高昂;其二是专业能力不足以支撑。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自然给部分医疗机构留下了操作空间,让医保为过度医疗埋单。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才能给失控的医保付费套上缰绳?

根本上还是要把被扭曲的激励机制矫正过来。当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顽症依然待解,医院和药房绑定在一起,医院始终有做大药品收入的冲动。而对于医生个人来说,由于诊疗服务费用过低,医疗专业能力的变现能力弱,这又会迫使他们从药品中寻求“货币补偿”,医院、医生、药企构成了一种畸形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只有放松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过度管制,真正斩断医药不分的利益链条,把激励机制转向对病人再次入院率、再次就诊率等指标的考核,才有望将患者得到有效诊疗、医保实现控费、医生得到物质激励三者统一起来。

同时,将更多的市场机制引进到医保领域,也是破解医保收支困境的重要着力点。正如前文所分析,单靠政府部门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如果将具有盈利诉求的商业保险机构引入,他们为了控制赔付支出,自然会增大“尽职调查”力度,这样就可以分担政府部门的“信息收集成本”,通过商业保险机构和医院的讨价还价,对医院的医疗行为施加约束,压缩医疗机构大处方、滥用药、过度医疗的操作空间。

在一场“猫鼠游戏”之中,让老鼠不再逃跑或者养更多只猫,都是增加胜算的好办法。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