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看病难不可忽视心理上的误区

分享到

2011-10-25 作者:郭莺 浏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主任郭莺在本刊第10期撰文提出

  解决看病难不可忽视心理上的误区

  看病难、看病贵,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铸成的。有资源问题,也有心理问题。资源问题好理解,就是人们常说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缺。心理问题指的是什么呢?一说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就认为看病再也不用排队了,随到随看;医疗费用就会越来越少了,几元钱就能解决问题;只要到医院看病,就必须吃药、打针,等等。这都是心理上的误区。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心态平和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许真能缓解一半。

  应大力加强合理用药、基本医疗的宣传,让老百姓接受治病少吃药的观念。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来医院看病如果医生不开药或者护士不打针,就好像没看病,就认为白跑一趟,甚至认为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而且,只有开进口药、多开药,才能表明医生对患者重视。这种理念真的应该改一改。现在,提起看病难,人们往往抱怨医院、医生。其实,这个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不光是大医院少、专家少等优质资源缺乏问题,就医观念、对待疾病的态度等,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试想,如果谁都想看专家,谁都想随到随看,谁都不愿意排队等候,哪得多少专家啊!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医药技术是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项目的价格肯定要比传统技术贵,看病花钱只会越来越多,不可能越来越少。就像其他物价那样,只会上涨,不会降到上个世纪那种水平。这些道理要向民众讲透,形成一种平和的就医心态、合理的就医导向,理性的就医选择。

  近期“医保病人看病难”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与医保总额预付、医保结算项目范围扩大等有一定关系。以往医保支付方式是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但目前部分地区试行的是“医保总额预付制”,即由政府给医疗机构一定时期的预算总额,费用超出总额限定的部分由医院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节省部分奖励给医院。因为没有直接的、有效的服务效率激励机制,难免导致有些医院可能削减某些必要的医疗服务,从而直接导致“医保病人看病难”。

  《医保药品目录》范围越扩越大,将一些高额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这虽然能够满足参保患者的需求,但同时给医院的费用总量控制带来压力,造成医院不得不控制医保药品目录内的品种和用量,否则就会面临超标被拒付的下场。因此,医保部门必须调整现有付费制度,增加服务效率激励机制,并积极研究基于临床路径和病种成本的按病种付费制度。同时,在制定医保药品和结算项目目录时,严格进入和退出机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过严格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来判断《目录》是否符合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