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证据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

分享到

2015-10-29 作者:天津医疗保险研究会 浏览:

专家谈医保

药物经济学证据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

吴晶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药品及医疗费用增长迅猛,与有限的医疗保障资源之间矛盾进一步恶化。药物经济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各国专家都试图用这一新型工具破解上述矛盾。当前面对医药费用持续增长,本市乃至全国医保资源日益紧张,本期“专家谈医保”请天津大学吴晶副教授针对药物经济学证据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记者:请问吴教授,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向都包括哪些方面?

吴晶:可以笼统地将药物经济学分为宏观药物经济学和微观药物经济学。

宏观药物经济学是指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最大限度改善。比如药物依从性研究、药物合理使用研究、药品政策评估等。

微观药物经济学是指应用经济学、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及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和社会经济效果,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基本药品可获得性的一项评价技术。

记者:据我了解,您在药物经济学领域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实践应用的案例来具体说明药物经济学的实际作用。

吴晶:好的,药物依从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有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即只有患者药物持有率(MPR=服药天数/365天)大于0.8时,药物治疗效果才得以显现,即患者骨折发生概率显著降低。由此我们可以假设,药物持有率大于0.8的人可能因为依从医嘱服药比不依从医嘱服药的人多花费了一些药品费用,但是其避免了未来骨折的发生,与药物依从性差的人相比可能节省了高昂的治疗骨折相关费用,因此这部分患者可能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健康收益相对较高(未发生骨折)。国际上已有研究对这一假设进行证实。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和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对32,944名年龄在45岁及以上,且服用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依从性较好的患者住院概率降低了47%,年度总医疗费用降低了3.5%。我们基于天津市城镇职工医保患者也进行了类似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患者一年的平均MPR为0.15,MPR大于0.8的人只占骨质疏松患者总人数的2.1%。患者的药物依从性远达不到有效治疗的要求,也暗示着医疗保险基金中不仅浪费了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费用,也浪费了本可以避免的高额治疗骨折费用支出。

记者:看来药物经济学在指导患者用药,节约医保支出成本方面真的有大作用呢。

吴晶:是的,药物经济学对药物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基于政策评估的社会自然试验条件和差分法对天津市的基本药物制度进行了评估。自然试验条件是指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4月率先在天津市内六区49家公立社区医疗机构实施,而没有在市内六区另外42家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因此自然形成了实验组(49家)和对照组(42家)。我们收集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制度实施之前和之后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患者就诊次数、医疗费用、药品费用、自负费用。针对每一项指标,获得实验组患者政策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差值,再获得对照组患者政策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差值,最后对这两个差值做比较,就得到了所评估政策的真正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基本药物制度并没有使得患者更多的到一级医疗机构就诊,并未达到解决看病难的政策效果,而更多地去了二级医疗机构就诊,但患者年总的就诊次数(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没有变化。虽然患者在一级医疗机构的总费用、药品费用和自付费用降低,但是患者在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的相应费用增加,患者年总费用也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说明了为什么患者没有感受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惠”,也表明了目前此项政策远未达到政策的初衷。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