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十年(下)

分享到

2017-09-12 作者:王东进 浏览: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作者:王东进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本文的上篇《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十年(上)》已发布于2017年8月8日公众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加宏阔的视野审时度势,应以更加新锐的智慧、更加稳健的步伐开拓进取。“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要自觉而坚定地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按照健康中国和全民医保的目标要求,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开创医保研究的新格局、新境界,为助力新时期医保改革发展,为保障全体人民的健康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贡献。

  七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医保、医改受到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的束缚、偏执的“门户之见”的干扰和既得利益藩篱的阻碍的情况下,不少地方工作在一线的医保人深感郁闷、压抑,心急如焚,切盼听到引领之声。发声与否,不但是有无作为的表现,而且是敢不敢担当的标志,挑战与考验就在眼前。发声,是医保事业之所需、医保人之所盼,但肯定会有风险;不作声,良知与良心何在?!研究会何用之有?!使命在肩,初心不改。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还是以敢于担当、肯于负责的勇气和定力,对于一些事关医保全局的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发声发力,正本清源,守正不怠,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大致集中体现在如下十个重大原则问题上:

  一是大声疾呼坚持“三基”(即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基本制度)。强调只有坚持“三基”才能实现“三性”(即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不然基本医保就会异化为什么都往里装的“口袋制度”。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二是不厌其烦地建言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反复阐明,只有“整合”,才能遏制“三分格局”造成的“三重复一浪费”(浪费巨大,损失惊人,有数据可查,此处不具),才能真正体现医保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制度性功能。

  三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整合城乡居民医保。阐明根据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制度模式的原则和国际通行做法,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医疗保险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一统”促“六统”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四是强调要理性推进“三医联动”。既要按照“三医联动”改革的目标要求,又要遵守“三医”各自的特殊规律、职能与功用,据理驳斥任何形式的“一肩挑”“三医捆绑”“一医独尊”的观点和主张。

  五是坚持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定位。主张匡正“社、商”两保关系、“二次报销”“购买商保公司服务”等所谓“延伸、放大基本医保功能”和违背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的做法,真正为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雪中送炭”、精准施策,助力精准脱贫。

  六是主张正确理解和发挥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把“保基本”做好做到位,就是最重要的制度性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排拒任意夸大、延伸医保基础性作用、掩盖医改相关领域体制改革滞后的观点和主张。

  七是坚持全面系统地推进医保基金收支制度改革。强调在总额预算管理基础上,多种支付方式综合运用,反对轻“收”重“支”,片面夸大支付作用,进而抹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果的观点。

  八是阐明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是医疗体制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和重构,即“强基层、建机制”。而仅仅靠医保基金差别支付的“杠杆作用”是很不够的,是根本不可能“撬动”的。

  九是建言抓紧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五险变六险)。不赞成在“医养融合发展”的名义下,搞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养老”的“医养院”,并要求纳入基本医保定点单位的做法。

  十是强调要正确理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并强调,保障全民健康要着力抓重点攻难点(即普及健康生活等五个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个难点)。不赞成漠视社会保险本义(即是“保”发生概率小、损失程度大的“险”),把基本医保异化为体检、预防、治未病、防雾霾等无所不包的所谓“大健康保险”;也不赞成把健康中国误读为“卫生中国”“医疗中国”和成立“统管三医的大健康机构”等论点和主张。

  正是在这些重大问题上,能够深入研究,贴近实际,才凝聚了敢于发声的底气和建言献策的定力,才使得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以“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形象面世,在业界受到欢迎、得到好评,相关领导也予以关注和重视。

  八

  从研究会走过的十年,并由此上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本人有幸参与医保改革与研究已逾二十余年,内中甘苦自知,忧乐皆尝。心血和汗水的代价,经验和教训的启迪,换来的一点明白,就是:医保研究越深透,医保改革发展就越好。

  医保研究虽然不能直接推动医保制度的扩面征缴、提升管理的绩效,更不能直接产出“真金白银”、增加医保基金筹集,甚至有一些对医保研究鄙夷者说“不能当饭吃”。但是,须知医保研究所探讨的却是医保制度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故此,这些研究看似平凡却非凡,道是无用却有用。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之所以出现误判误导、事与愿违、欲速不达等失误,多与不事研究、或没有研究深透、或不谙其道有关。

  这大概就是当今学界常说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比制度更重要,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吧!

  作为中国医保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对医保研究的深切感知尤深尤切。因研究比较深透,使医保改革发展向好的典型案例甚多,因未作深度研究,便仓促上阵,感情用事,甚至任性而为,使得改革受挫,或走弯路、造成损失的也绝非个案。于此,仅举几例:从制度层面讲,较为成功的当属对职工医保制度框架设计及制度要素的研究。上下联动,理论研究与试点探索相结合,试点、扩大试点城市达40多个,通过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其中搜集相关数据就有10多万个。历时达四年之久,才出台了一个“决定”(即著名的国发〔1998〕44号文件)。

  经过近20年的实践检验,证明这个“决定”的基本面是正确的、可行的、可靠的。换句话说,不但建立职工医保制度以此为依归,后来开展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一些基本的理念、思路、政策和方式方法上也都是“参照”的44号文件,或者说都是念的这本“经”。

  从大政方针上说,最为典型、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就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它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的深化,由最初的“低标准、广覆盖”,逐步臻于完善的。其中的核心部分“保基本”的内涵意义,就由相关部门牵头研究了很长时间,最后才由国务院领导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拍板敲定的。

  正因为如此,这个方针也由医保走向整个社保领域,成为中国社会保障的指导方针,并由社会保险法赋予其法律地位。从管理层面上说,最为管用、也最具中国智慧的大招、实招当属“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金管理总原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三二一”(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管理范式;“两线一段”(起付线、封顶线、共付段)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在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基础上的多种付费方式的综合运用,等等。

  大道至简,深入研究的结果就是使难变易、化繁为简,将高深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将复杂的流程变得简便易行。正是这几招看似“简单”的研究成果的坚持应用,保证了这20年来我国医保基金的收支总体平衡,既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又为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际社会也高度评价我国医保“诸多方面的管理创新”,“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ISSA独立评审团的评语)。

  相反,有的未进行深度研究、只凭个别媒体报道,就贸然决定在全国(或曰“至少半数以上的县”)推广的举措,不但没推开,而且也未立住。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所谓“全民免费医疗”的“神木模式”等诸多“模式”,非但没有推开,连“模式”的原产地也早已“偃旗息鼓”了。

  还有的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到一点情况,加上少数人的“头脑风暴”,就开始“忽悠”,甚至就急不可待地普遍推广,其结果都不妙。最令人不解的就是以“二次报销”为特征的大病保险“××模式”遭到地方的抵制后,又采取“牛不喝水强摁头”的办法限期实施。

  由于这种“保险制度”的内涵、定性、定位与基本医保、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没有弄清,且与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相悖,实施中产生了诸多困惑、遇到了不少麻烦和矛盾,也未能实现设计者的初衷。时间过去了几年,至今尚未理顺,亟需匡正,不然后患无穷。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全面系统深度的研究就是指导医保健康发展之“利器”,是很值得下一番功夫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印证和启迪:医保改革越深入、发展越迅速,越要重视医保研究;医保研究越深透,医保改革发展就越好。不啻是一个不争之论。

  九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走过的十年,是有所作为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如果这十年值得骄傲的话,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进入新时期后,医保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艰辛而繁重,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也更光荣。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上、推动内容创新上。所有这些都为研究会建成医保领域的一流智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发挥医保研究资政助治作用的广阔空间。

  因此,每一个有志于医保事业的医保研究者,务必保持和发扬矢志不渝、笃行不怠的改革精神;务必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工作状态;务必保持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牢记宗旨,不忘初心,奋发有为,砥砺前行。

  先哲早有教言,我们总是要有所进步的。总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要保持不断前进、不断上进的态势,决不能小进则满、小进则止,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只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谋事更实,力量更强,作用更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加宏阔的视野审时度势,应以更加新锐的智慧、更加稳健的步伐开拓进取。“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要自觉而坚定地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按照健康中国和全民医保的目标要求,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开创医保研究的新格局、新境界,为助力新时期医保改革发展,为保障全体人民的健康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贡献。

  为此,要着力把握好这么几个要点。概括地讲,就是一稳、二线、三健、四创新、六坚持:

  一稳,就是要在牢牢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的前提下,稳定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着力于“巩固完善”,而不是“大动干戈”,更不是“另起炉灶”。

  二线,就是坚持“三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主线和坚守底线(对医保来说,“保基本”与基金收支平衡始终是必须坚守、不能失守的底线)。只有增强底线思维,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健,就是健全体制、健全机制、健全体系(重点是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多层次”。要在“多层次”上多下功夫、下真功夫。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全民医疗完善的有机保障体系。

  四创新,就是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管理方式(由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创新管理手段和工具(运用现代科技如互联网+医保、大数据、智能化等),切实健全完善医保现代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

  六坚持,就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总原则和方法论;坚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尤其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三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相统一;坚持“补短板”与“建机制”两手抓;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和法制的思维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促进全民医保制度沿着“三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主线,实现“四更”(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目标。

  十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走过的十年,与我本人走过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有着诸多的关联与交集,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休戚相关”。能与研究会同行十年,与中国医保事业结缘二十余载,无疑是我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际遇和内容。

  一生的职业生涯、命运走向,几乎都被其左右,而因此发生改变。既已投入其中,则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功也罢,过也罢;荣也好,辱也好,任人评说。于我,则早已是风轻云淡、波澜不惊了。

  我曾经说过,秉持“两不三可”的态度,就是对执着于医保事业的初心不改,厚植于医保同仁的真情不变;只要组织许可、会员认可、身体尚可,仍会继续为我深爱的医保大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因为学习、思考、研究、写作等,是不会有限制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有位学者前辈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不能学到老,就没有资格活到老”。我十分推崇和信奉此金玉之言。

  但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纵使“壮怀激烈”“不知老之将至”,但毕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幸,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社会法则。相信后来者一定会比我辈更好、更强;相信研究会的明天会更灿烂、更辉煌。这就是希望所在,信心所在!

  漫漫十年,诸事萦怀。其心拳拳,其情切切,难尽言表,填得一阕《江城子》以述心迹。

 
江城子——医保研究十年感怀

秉持初心未彷徨。
求精义,祛妄盲。
深研细究,为民谋健康。
建言献策当己任,
正道行,敢担当。
全民医保大文章。
高处望,深处想。
集思广益,必定有良方。
砥砺前行不停步,
新格局,大健康。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