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医联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分享到

2017-06-19 作者:公子重耳 浏览: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三兄弟合伙做生意,老大开店,老二供药,老三负责给顾客返现。三兄弟中,老大不管钱,只管买药;老二只管赚钱,把同一种药换个包装,变成数十上百种,借老大的店卖给顾客,还跟老大约定卖得越多越贵,给的回扣就越多;真正管钱的老三,没有权力决定老大要进什么药,其任务只有花钱。生意做着做着,老大见老二稳赚不赔,按捺不住了。他帮老二多卖药,自己还给顾客开“大处方”,做“大检查”。最终,顾客掏不起钱,老三不堪重负。

 
什么是三医联动?
 
1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历程
 
在医改进程中,三兄弟都觉得自己冤,觉得自己是按照政策的方向走的,为什么昨天改,今天改,明天还要改。这是因为,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处于持续改革的过程。回顾医改进程,不同阶段要求大不一样。
 
1950年,我国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国内地逐步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并实施到一九七八年,但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到改革开放前,卫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跟我国计划体制相匹配的。
 
我国经济自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来,对卫生体制改革逐渐有了新的要求。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保的改革自此拉开序幕。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医改。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非营利以及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疗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实行医药分家。
 
我这里只是列出了部分关键的医改政策,新医改的内容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2
 
“三医”联动改革是什么?
 
自城镇职工医保改革(两江试点)后,“三医”联动改革被不断提出。与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样,三医联动的改革,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三医联动改革曾经的定义: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2016年《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提出: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工作机制,为深化医改提供组织保障。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的提法: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要求,统筹推进管理、价格、支付、薪酬等制度建设,提高政策衔接和系统集成能力。落实部门责任,解放思想、主动作为,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形成强大合力。
 
3
 
卫生系统(世界卫生组织)
 
在具体研究中,还需要解释一些更难回答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卫生系统?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定义,世界卫生系统包含了六大模块,是筹资、服务提供、卫生人力、医药产品疫苗和技术、卫生信息系统、领导和治理。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语系里面,卫生筹资是一个广义筹资的概念,包含了基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社会保险体制、NHS体系(税收筹资为主)都囊括在这个框架里,筹资是“底层架构”。所以医保的基础性作用由此可见。
 
4
 
“控制柄”理论
 
哈佛大学的几位教授写过一本书,叫《通向正确的卫生改革之路》,里面提到了“控制柄”理论,五个“控制柄”其实就是卫生系统的五个抓手:筹资、支付、组织、规制、行为。医保涉及到了筹资、支付,卫生行政部门则更多起到规制的作用。规制和支付的区别和联系,原书里的形容,一个是“大棒”,一个是“胡萝卜”。在卫生系统干预里面,规制和支付是最重要的两个手段,像严父和慈母。规制是严父的角色,支付是慈母的角色。这两个手段必须要相互配合,发挥合力。
 
为什么要三医联动?
 
三医联动,最重要的关系是医疗跟医保的问题,药品、技术、人力资源都是是生产要素,是服务提供里面必须有的,医疗和医药的直接关联性非常强。
 
从医疗费用增长,来看一下医疗和医保的内在关系。影响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医药、医疗技术进步,除此之外还有老龄化,收入增长等...... 医保的普及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医保普及后,看病的真实价格并不再是总的医疗费用,而是病人自付的费用。医学的进步,医疗费用的增长不是坏事,它对全球范围内人群期望寿命的增加、生命质量的改善是有贡献的,虽然具体贡献度有多少存在争议。
 
而医药、医疗技术进步和医保的普及,是相互影响的。医保为什么能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本质原因是因为现代医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如果是停留在50年前、100年前,我们还需要这么强大的医保吗?
 
反之,因为医保的普及,也推动了医学,药学的进步,因为医保这个筹资支付体系的建立,也带来了激励机制,我们因此能够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医药、医疗技术。这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是非常强的。
 
在“三角四方”的体系中,作为付费的第三方,在传统的模式下医保极易成为“冤大头”:他人消费,医保买单。而且医保跟医疗的关联是不强的,因为是后付费,病人看完病后再拿发票找医保“报销”。
 
在这种体系里,医患利益高度一致,医保“买单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进行改革。整个医保的改革方向,从全球范围来看,就是从后付制向预付制的改变。由于这种变化,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的区别会越来越大,需要“购买”医疗服务,而不是简单的基于疾病损失估算进行现金的赔付。医保的功能也因此而变得综合多样,全民医保制度不仅可以分散人群疾病的风险,影响卫生资源配置,也可以改善卫生系统绩效,促进健康。总之,由于医保从后付制转为预付制,医保与医疗、医药的关系就更为紧密了。
 
从实际的数据看。医保从2003年时不足2千亿到2015年接近1万5千亿。在这十年里,医药费用,医保筹资,医保筹资/医院收入百分比也在不段增加。医保、医药、医疗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医联动如何联?
 
策略: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推进医改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这个章节中,涉及了医疗、医保、医药以及整个医改相关的内容。健康中国战略是开展医改、推进三医联动的基础,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健康。
 
体制:完善管理体制
 
在“三角四方”的关系中,还有一个现象,我们所有的制度围绕着医疗,而这个制度是不可持续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除了支付方式改革外,有一种极端的做法,就是管理式医疗,比如HMO,这种医疗和医保整合的模式,不只是实现了医师既要对患者健康忠诚,又对医保基金平衡负责的“双重忠诚”问题,还使医疗机构从单纯的提供医疗服务去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关注健康结果。也有实证的研究表明,管理式医疗更加有效率,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大。
 
管理体制如何完善?我认为既涉及领导机制,也涉及“治理”,前面已有专家提出了看法。目前有些地方在管理体制方面有一些探索,可以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更应对其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机制:各项改革措施从设计到实施层面的协同机制,实现“激励相容”现在,很多改革的措施是不兼容的。例如:
 
◎分级诊疗 vs 医保资金分配(住院、门诊)
 
分级诊疗要强基层。一些地方的医保的资金分配,往住院的比例在增加,往门诊的比例在缩小,这样基层不可能强。
 
◎制定医保支付标准 vs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vs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医保支付制度 vs 医生薪酬制度 vs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图为支付方式改革与薪酬制度的矛盾示意图,先改支付方式,但薪酬没有改,会发现不起作用,因为在现有机制下,收入跟服务数量关系过于紧密,医院、医生的核心利益其实跟企业的销售目标是一致的。改了支付方式,要有“结余留用”机制,要求医生节约着用医保资金,但是受事业单位薪酬的限制,并不能影响医生的收入机制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医生的行为,这就是激励不相容。
 
将来改革的方向,那就是要阻断一些不合理的激励传导,打通一些合理的激励传导,实现支付和薪酬制度的改革方向的一致性。
 
各项改革措施也要建立从设计到实施层面的协同机制,实现“激励相容”,我认为这是实现三医联动的关键。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