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看得见够不着

分享到

2015-12-23 浏览:

近年来,医生多点执业成为业界讨论的话题。而在今年11月,省卫计委公布《贵州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2015版)》(征求意见稿),将给更多医生“松绑”,医生除了在本医院工作外,可到下级医院或基层医院等执业。这引发了全社会对省内医疗行业“多点执业”问题的关注。但最近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这一政策并未受到医生群体的重视,而民营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期盼已久的医师也并未到来,这一利好政策犹如“镜中花”、“水中月”。业内人士表示,医师多点执业要发展,需从管理体制机制上解除束缚,让医师成为自由人。

政策已下 医生们有顾虑

贵阳市乌当区济康医院院长郑毅较为困惑,该院有医护人员上百人,但年龄结构在20岁—30岁之间或50岁以上,形成哑铃型人才结构,一直以来,他都致力于破解这种人才“怪象”,不断培养新的人才,但效果并不理想。他说:“现在民营医院难招人,即使招到人,锻炼成熟后都流失了,导致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

随着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来到我省,业内人士认为像济康医院这样的人才问题将得以解决。省民营医院协会会长陈志峰说:“随着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医疗行业人才资源有望实现全面共享。民营医院的专业技术水平、人才队伍也将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尽管如此,郑毅对此并不看好,他表示,医师多点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让民营医院享受到公立医院的专家资源,但医生们对于脱离公立医院的体制有着相当大的顾虑,害怕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

一位不愿具名的省内名医师告诉记者:“我平时上班每天要接诊六七十人,忙得晕头转向,哪里还有时间去其他医院坐诊。”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医师在单位工作时都忙于应对,难以脱身走出去。也有人担心单位体制限制,无法迈出这一步。这让医师多点执业看得见,却够不着。

体制壁垒 一时难以打破

业内人士表示,医师多点执业难以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关专家分析称,主要原因是临床工作很多,本职工作都做不完,更没有那么多精力接受其他医院的坐诊任务;多点执业程序较多,基层医院有坐诊需求,还需要医院和医院之间进行协商,然后由医院指派医生;多点执业更多的解放了医生的“自由”,但是却增加了医院的管理难度,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这也是为何多点执业不被医院认可的原因。

而贵州省民营医疗机构协会秘书长苟登源认为,医院的医生们都被牢牢锁定在医院,他们只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单位的掌控之中,单位不会轻易放走富集的人才。归根结底是体制之间的博弈。

贵阳市油榨街附近一家民营医院负责人表示,他们医院的专家大多年纪偏大,想引进年轻人才难上加难,与大医院优秀专家谈合作,由于体制原因,大多不愿意前来,造成了大医院医疗资源富余,民营医院医疗资源欠缺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在我国推出医师多点执业以来,一些省份率先试点,但收效甚微。一位专家表示,“多点执业”在全国推行多年,各地基本只是围绕一些边边角角做小修小补,没有一个地方敢于或能够触碰医院人事制度这条底线,这也正是该项政策叫好不叫座的症结所在。

真正落实 可让医生成为独立法人

多方原因造成医师多点执业收效不佳,但医师多点执业却是未来医疗发展的大趋势。如何突破体制壁垒,实现医师多点执业快速发展?

有关专家表示:“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首要的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即医院也要像大学一样去行政化。医师应该是自由职业,靠医疗技术吃饭。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先要把医生群体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把收入提高。不然,在现在的体制下,院长不放你,医师就寸步难行。”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